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3、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4、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如何离职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办理以下离职手续: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不续签;交接工作;退还各种公司财产;核算考勤,结算当月工资;人事发送离职证明;凭借离职证明、身份证和《住房公积金提取审批单》去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工伤赔偿标准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补偿措施
178人看过
-
公司换签合同的补偿措施有哪些
197人看过
-
兼职未签订合同的处理措施
400人看过
-
应对未签合同和未发工资的措施
190人看过
-
一个月未签合同的应对措施
127人看过
-
处理未赔偿合同违约的措施
478人看过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储金,是用于住房的一种资金。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福利性和返还性的特点。... 更多>
-
雇主未按合同约定续签合同的救济措施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08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款之规定,除非在用人单位坚持并提升原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条件以期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而劳动者却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合同期满导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用人单位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关于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续签的几种常见情形如下:首先,如果公司坚持或提高原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条件(如薪资待遇等)以期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却明确表
-
劳动合同期满后的续签问题及相应的补偿措施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8当劳动合同期满且不再续签时,用人单位需按照相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具体计算标准如下:若因用人单位主动提出不再续签导致此结果,单位应依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工作六个月至未满一年的员工,将按整年来计算其权益。对于工作时间不满六个月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需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
-
合同到期后不续签且不提供补偿措施的解决方法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17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除非女职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或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自身有重大过错的情况,否则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此外,为了保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如果劳动
-
单位不续签合同应对措施河南在线咨询 2024-11-13在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决定不再与劳动者续签,就需要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依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除了在用人单位持续保持或提升原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条件下提出续订劳动合同时,而劳动者本人不同意继续签署新合同的情况之外,凡依照法律法规和规定决定终止固定期限内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都应该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
-
劳务合同期满未续签,相关法律规定及赔偿措施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281. 雇主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时,不得规定试用期。 2. 雇主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时,应避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与雇主自由协商是否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已经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或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劳动者提出或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就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