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
如果此前企业与侵权人之间签订了商业秘密保护合同,并且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依据《仲裁法》向双方仲裁协议中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二、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企业与职工(包括离职的)之间因商业秘密引起的纠纷或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期限未满,擅自跳槽,带走企业商业秘密,侵犯企业利益的,企业可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必经程序。
第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5条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即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企业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后,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机关投诉,并提供商业秘密及侵权行为的有关证据。
第四、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要弄清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一般讲应向被告所住地人民法院或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起诉。订立合同的,应向被告所住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刑事诉讼程序。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构成犯罪时,权利人应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侦查终结的案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院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对于犯罪行为尚未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件,权利人可以自行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在刑事公诉或自诉程序中,权利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自己遭受的损失。
企业应该对自身的商业秘密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不能一味的寄希望与其他人,了解相应的救济程序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保护自身的商业秘密。
-
商业秘密概念是什么,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途径有哪些
140人看过
-
商业秘密的合理获取的途径有哪些
325人看过
-
商业秘密泄露的途径有哪些?泄露商业秘密会受什么处罚
484人看过
-
企业商业秘密泄露与自我保护途径研究
157人看过
-
泄露商业秘密的一般途径
260人看过
-
浅谈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和公力救济途径
467人看过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是企业的财产权利,它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更多>
-
过分理解或保护商业秘密的方法有哪些, 商业秘密侵权救济途径有哪些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8本人关于竟业禁止的回答已多遍。一、关于商业秘密: 1、司法实践中,商业秘密的官司企业败诉率较高,究竟原因常常是企业在保护自身无形资产中存在种种漏洞,而这些漏洞却是致命的。具体有三个方面:①许多企业没有对自己的商业秘密作出明确界定,无法认定商业秘密而输掉官司;②企业在证明其商业秘密遭受侵害,却未能充分举证证明,造成举证不能,无法认定侵权行为的存在;③忽视商业秘密的约定条款或者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内容泛
-
商业秘密的合理获取的途径有哪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02以下介绍几种合法获得商业秘密的途径: 1、独立开发 商业秘密权利人以外的人经过独立的技术开发获得与权利人相同或近似的商业秘密的,不属于侵权商业秘密。 2、反向工程 也称逆向工程。商业秘密权利人以外的人,对市售或者其他合法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解剖与分析,从而推知该商业秘密产品的具体技术方案,不构成侵权。 3、权利人自己泄密 商业秘密权利人对其所拥有的商业秘密未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导致商业秘密泄露,则商
-
商业秘密保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09实践中,保护商业秘密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事项: 可以运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对职工的规范管理入手,及时与职工签订保密协议;同时在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加进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条款,规定职工泄露商业秘密后应负的法律责任。 与掌握企业商业秘密职工协商,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对关键业务岗位的职工,规定其在调离原岗位或离开企业后,在规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原岗位相同的业务,不能直接或间接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
-
商业秘密泄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止该行为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16商业秘密泄露主要有下列途径: 1、人才流动泄露商业秘密; 2、兼职工作泄露商业秘密; 3、离退休员工被其他单位聘用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4、保密观念淡薄泄露商业秘密; 5、企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等泄露商业秘密; 6、发表学术论文,泄露商业秘密; 7、企业职工为私利或私愤泄露商业秘密; 8、发生意外事故。 如何有效防止商业秘密泄露行为: (一)、通过制度、法律条款进行商业机密的保护。 通过与员工签
-
企业商业秘密被非法侵权的劳动法救济途径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3-06-11劳动者在合同订立、合同履行与合同终止后,违反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保密合同或者竞业禁止合同约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可以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请求违反上述约定的劳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内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