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理解或保护商业秘密的方法有哪些, 商业秘密侵权救济途径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本人关于竟业禁止的回答已多遍。一、关于商业秘密: 1、司法实践中,商业秘密的官司企业败诉率较高,究竟原因常常是企业在保护自身无形资产中存在种种漏洞,而这些漏洞却是致命的。具体有三个方面:①许多企业没有对自己的商业秘密作出明确界定,无法认定商业秘密而输掉官司;②企业在证明其商业秘密遭受侵害,却未能充分举证证明,造成举证不能,无法认定侵权行为的存在;③忽视商业秘密的约定条款或者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内容泛泛,无法实际操作,一旦发生争议无据可依。 2、商业秘密的界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之“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六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故商业秘密必须具备四个构成要件:一是不为公众所知悉;二是具有实用性;三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四是权利人对其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 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五款规定: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管理诀窍、客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标投标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④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本单位所拥有的技术秘密,是由单位研制开发或者以其他合法方式掌握的、未公开的、能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竟争优势,具有实用性且本单位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图纸(含草图)试验结果和试验记录、工艺、配方、样品、数据、计算机程序等等。技术信息可以是特定的完整的技术内容,构成一项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某一产品、工艺、材料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技术要素。 3、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受到法律的保护,关键在于利益之间的平衡。企业对自己的商业秘密一定要明确界定,建议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形式以界定(企业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对所有在职员工即具有约束力。从商业秘密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不必采用强迫劳动者订立保密协议或竟业禁止协议这种牺牲劳动者择业自由的方式来保护其商业秘密。若企业对自己的商业秘密进行了明确界定,劳动者在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并负有保密义务;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后,用人单位完全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如果劳动者在离职后利用在职期间掌握单位商业秘密谋取个人利益或从事有损害原单位的经营活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停止违约行为并赔偿损失,或提起民事诉讼;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依法追究劳动者的刑事责任。 二、关于竟业禁止: 竟业禁止有二种形式,一是法定竟业禁止,是当事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竟业禁止义务;另一为约定竟业禁止,是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约定,可以是民事合同或者劳动合同而产生的竟业禁止义务。 1、法定竟业禁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于的活动。 ②《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竟争的业务。 ③《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人员未经投资人同意不得从事与本企业相竟争的业务。 ④国家建材局科技司《关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规定,承担项目(专题)的重要研究人员,在攻关过程中不得调动转其他单位。离休、退休、停薪留职、辞离或调离的人员,在离开原单位一年内不得从事与攻关内容相关的技术工作。 2、约定竟业禁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竟业限制的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故竟业限制的人员一般仅限于企业的以下五类人员:一是高层管理人员;二是技术研发人员;三是高级营销人员;四是重要岗位人员,如办公室主任、财务管理人员(许多关键材料和档案都由他们保管);五是重要的信息员,企业的各种调研材料都掌握在他们手中(针对咨询行业而言)。约定竟业禁止的人员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禁止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竟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给付竟业禁止人员以相应补偿之义务,补偿金(保密费)应于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竟业禁止期限内按月支付给劳动者。这项义务的履行首先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其次是要按月履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过去通行的一次性给付或者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含在工资中给付竟业禁止补偿的作法为法律所禁止。另外,对于在工作中不可能接触到任何经营机密、商业秘密的员工,即使签订了竟业禁止契约,也属无效。 综上所述,商业秘密与竟业禁止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企业关键在于对自己的商业秘密要有明确界定,而签订竟业禁止协议仅限少部分的相关人员,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员工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又不致以付出过高的保密成本。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企业商业秘密被非法侵权的刑法救济途径: 1、向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申诉; 2、向法院提民事诉讼; 3、向公安机关报案; 4、商业秘密的诉讼禁令。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行为均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和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4、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5、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以上几条所列的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那么,当商业秘密遭受侵权,有哪些法律救济途径呢?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救济: 一、劳动法救济 二、行政法救济 三、民法救济 四、刑法救济。
-
企业商业秘密被非法侵权的刑法救济途径有哪些
企业商业秘密被非法侵权的刑法救济途径: 1、向工商行政管理局机关申诉; 2、向法院提民事诉讼; 3、向公安机关报案; 4、商业秘密的诉讼禁令。
2020.06.15 108 -
商业秘密的保护有哪些
公司商业秘密保护的注意事项如下 1、设立管理和监控机构。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3、严格控制接触范围。 4、加强重点部位监控与管理。 5、积极推行契约管理。 6、提高技术监控手段。
2020.12.09 142 -
公司商业秘密受侵犯的救济途径
公司商业秘密受侵犯的救济途径如下: 一、行政救济。被侵权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投诉后相关部门会责任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且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民事救济。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
2020.01.30 104
-
公司商业秘密受侵犯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侵犯公司商业秘密的救济途径如下: 第一,行政救济。被侵权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投诉后,有关部门将责任侵权人停止侵权,并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民事救济。被侵权人可以向法
2021-11-21 15,340 -
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侵犯商业秘密可以得到哪些法律救济
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可以分为积极的保护和消极的保护两种。积极的保护又称为事前保护,即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防患于未然。消极的保护又称为事后保护,即当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出现后,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
2022-04-07 15,340 -
商业秘密泄露有哪些途径
商业秘密泄露主要有下列途径: 1、人才流动泄露商业秘密; 2、兼职工作泄露商业秘密; 3、离退休员工被其他单位聘用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4、保密观念淡薄泄露商业秘密; 5、企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等泄
2022-04-11 15,340 -
商业秘密泄露有哪些途径?
商业秘密泄露主要有下列途径: 1、人才流动泄露商业秘密; 2、兼职工作泄露商业秘密; 3、离退休员工被其他单位聘用泄露企业商业秘密; 4、保密观念淡薄泄露商业秘密; 5、企业自身经验介绍,接待来访等泄
2022-04-29 15,340
-
01:09
商业秘密有哪些法定侵权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法定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下面四种: 第一,采取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第二,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后,对外进行披露,或者擅自使用、允许
1,059 2022.04.17 -
01:29
侵害商业秘密的形式有哪些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也就是对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国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对侵害商业秘密的形式进行了规定,也即当民商事主体实施了该些行为,就侵害了商业秘密。法律规定,侵害商业秘密的形式包括以下四种:1、以不正当手段
2,342 2022.04.15 -
01:04
商业秘密权的内容包括哪些
商业秘密权的内容,主要包括秘密性、客观有用性以及保密性三方面。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商业秘密指的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其中,不为公众所知悉指的就是秘密性,没有他人知
2,26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