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想防卫过当?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11 10:11:00 353 人看过

所谓假想防卫过当,是指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以为(假想)存在,并对该假想侵害实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反击,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一、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致有以下10种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2、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法律称为“防卫过当”,不属正当防卫的范畴(出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例外)。

二、新刑法正当防卫是怎样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大致有以下10种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2、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法律称为防卫过当,不属正当防卫的范畴(出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例外)。

三、事前防卫和假想防卫应负的刑事责任。

(1)行为人应当预见到没有不法侵害而没有预见,造成危害结果,应负

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塬因引起了防卫行为,而在防卫过程中从使

用的工具、打击的部位、造成的后果显属不当,叫“假想防卫过当”,行为人

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比照防卫过当来处理。责任比第一种轻一点;

(3)主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预见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无不当

之处,应属于“意外事件”;

(4)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

就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事前防卫有起因条件只是失去时间条件而已。

假想防卫则是失去了起因条件,没有起因条件就更不谈时间条件了。

正当防卫应该先有不法侵害存在,然后才有正在进行,才有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存在,才有确定防卫对象,才有就防卫对象进行防卫,最后才有控制必要限度的必要。

所以正当防卫的条件顺序应当是,

1起因条件,

2时间条件,

3主观条件,

4对象条件,

5限度条件。

对于存在起因条件,不存在时间条件,对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定为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一般应定为故意犯罪。

对不存在起因条件防卫,对他人造成损失的,就其对事实认识是否存在过失和防卫行为是否过当,定为过失犯罪,假想防卫过当,意外事件。

对正当防卫中不具备主观条件的不能成立正当防卫。

对正当防卫中明显失去限度条件造成重大损害的定为防卫过当。

事前防卫属于假想防卫的,不存在故意的应当定为过失犯罪,存在故意的定为故意犯罪,又无过失也无故意更无不当之处应定为意外事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2日 10:0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防卫过当相关文章
  • 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界定什么是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定义是:(一)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二)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一、正当防卫致人重伤需要赔偿吗正当防卫致人重伤,如果是属于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需要赔偿。《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二、民法典新规正当防卫是指什么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规,正当防卫
    2023-06-25
    499人看过
  • 假想防卫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一、假想防卫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吗?假想防卫是防卫过当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其行为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1、假想防卫不应以故意犯罪来处理。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
    2023-06-03
    282人看过
  • 怎么属于防卫过当,什么是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在客观上表现为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造成了重大损害;二、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对于防卫过当的量刑,中国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背景案件:33岁的加拿大归国留学生张林没有想到,其除夕之夜躺在家里看春晚时会祸从天降。妻子的前夫王大雷持刀闯进其家中行凶,张林与王大雷夺刀搏斗中将王大雷扎死。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判处张林5年徒刑,赔偿死者家属22万元。张林坚称自己无罪,向北京市高院上诉。昨天上午,北京市高院二审开庭审理了此案。公诉意见:被告属防卫过当公诉人说,厮打过程中,张林夺下了王大雷手里的尖刀,这时应该说王大雷对张林的威胁已经减轻,张林已经没有生命危险,此时张林用夺过来的刀连扎王大
    2023-04-28
    100人看过
  • 假想防卫是否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误认为自身受到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反击行为。虽然该行为主观上不具故意,但在过失犯罪方面,它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因此,假想防卫并不等同于故意犯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要分情况来说。第一、假想防卫是属于主观认识错误,即行为人以为自己是行为是正当防卫,以为自身正在遭到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一种反击行为。由于该行为主观上不具备故意,所以假想防卫不等于故意犯罪。第二、假想防卫虽然不具备主观故意,却有可能存在犯罪的过失,如果满足了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则以过失犯罪论。假想防卫是否承担负刑事责任1、假想防卫不应以故意犯罪来处理。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
    2023-06-30
    302人看过
  • 特殊假想防卫属于正当防卫吗
    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其特征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但可以构成过失犯罪,也可能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而正当防卫是指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应该符合四个条件: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一、防卫过当的特征有哪些?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以下特征:1、防卫过当的犯罪客体只能是其所构成的具体犯罪的客体。对于防卫过当,应当依据其罪过形式和客观行为
    2023-06-23
    358人看过
  • 如何区别假想防卫与正当防卫
    性质不同。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假想防卫所针对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这种行为具备违法性的特征,是不合法的。《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023-06-19
    363人看过
  • 见义勇为假想防卫过当怎么判刑
    因见义勇为引起的假想防卫过当,需要进行处罚,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一、什么情况下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假想防卫的构成条件如下:(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假想防卫行为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关键。(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这是假想防卫在主观上的必备条件。这种防卫的意图来源于行为人主观上判断错误,如果行为人明知不法侵害并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防卫意图,假想防卫当然也就不会发生。(3)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结果条件。《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
    2023-06-25
    298人看过
  • 假想防卫什么意思假想防卫的处理原则
    一、假想防卫什么意思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如果他人尚未着手实行不法侵害,行为人预先加以打击,属于“事先防卫”。如甲、乙在激烈争吵之后,甲看见乙扛着锄头朝他家走来,便绕到乙的背后,一石头将其砸伤或砸死。乙朝他家走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不法侵害的意思,来打架滋事,但是乙还在路上,尚未开始实施伤害行为,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甲属于事先防卫,不成立正当防卫。另一种可能是乙根本无不法侵害的意思,不过是路过而已,那么,甲属于假想防卫。二、假想防卫的处理原则假想防卫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声明、表白或他人的解释等原因,而使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弄清事实真相、消除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此时,如果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及时停止了防卫行为。则其行为的假想防卫性质不变。如果
    2023-03-23
    407人看过
  • 假想防卫过当会不会受到惩罚
    一、假想防卫过当会不会受到惩罚1、假想防卫过当会被处罚,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二、见义勇为算不算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是一种对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0
    2023-05-18
    150人看过
  • 假想防卫是什么,假想防卫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假想防卫具有如下特征:1、不法侵害事实根本不存在,行为人误认为存在;2、行为人是出于防卫的意识,实施防卫行为;3、行为人防卫行为造成了无辜者的损害。二、假想防卫的法律责任假想防卫应负的刑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1、行为人应当预见到没有不法侵害而没有预见,造成危害结果,应负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2、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了防卫行为,而在防卫过程中从使用的工具、打击的部位、造成的后果显属不当,叫“假想防卫过当”,行为人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比照防卫过当来处理。责任比第一种轻一点;3、主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预见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无不当之处,应属于“意外事件”;4、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
    2023-12-19
    348人看过
  • 假想防卫的正当防卫规定有哪些
    假想防卫正当防卫的规定是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假想防卫的话并不能构成正当防卫而假想防卫,主要是因为主办上存在着一些认识方面的过错,而防卫正当的话是法庭当中所规定的不需要进行处罚的一个行为。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其特征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但可以构成过失犯罪,也可能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而正当防卫是指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应该符合四个条件: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假想防卫指什么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
    2023-08-05
    207人看过
  • 防卫过当是什么意思防卫过当属于什么罪名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所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防卫过当不是具体的独立的罪名,它只是表明防卫行为的性质,对构成何罪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刑法也没有专门条款规定防卫过当的罪名和具体适用的法定刑。防卫过当构成什么犯罪就认定什么犯罪。《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024-05-10
    455人看过
  • 什么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造成轻伤怎么办
    一、什么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造成轻伤怎么办防卫过当,通常是指防卫者的行为在其所面临的不法侵害超出了法律规定的限度且导致严重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应当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具体而言,对于防卫过当造成他人轻伤的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即便存在这样的行为,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若符合缓刑的条件,则可考虑适用缓刑;倘若犯罪情节轻微,不足以判处刑罚,那么便有可能被免于刑事处罚。《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
    2024-05-10
    387人看过
  •  假想防卫与事先防卫的差异是什么?
    防范措施的实施存在各种可能性及观念差异。不法侵害的发生可能性因情况而异,而事前防卫和假想防卫则是针对不同情况下的防卫措施。此外,不同的人对发生行为的判断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影响防范措施的实施效果。因此,在防范不法侵害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可能性各异:不法侵害的发生可能性因情况而异。2.观念各异:在实施防范措施时,人们的观念存在差异。事前防卫是指对尚未开始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实施防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3、发生行为判断不同。等等。可能性与防范根据提供的标题“可能性与防范”,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法律分析可能与网络安全有关。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任何可能对网络安全产生威胁的行为都需要受到警惕。在网络安全方面,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措施包括加密通信、更新密码、定
    2023-11-19
    293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防卫过当,即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范围,因而要负刑事责任的情况。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的,要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更多>

    #防卫过当
    相关咨询
    • 假想防卫过当罪过形式与认定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5
      假想防卫过当罪过形式是过失,认定是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是误以为存在侵害,并且在该假想侵害实施行为范围之内,明显的超过必要的限度进行反击,造成他人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
    • 假想防卫过当不排除故意想过当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3-10-11
      假想防卫过当不排除故意想过当,假想防卫不限于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的情形,还包括正当防卫过程中的防卫打击错误。如果这种认识错误能够避免,对行为人应当按过失犯罪处理;如果这种错误不可避免则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防卫过当和假想防卫的区别有哪些
      辽宁在线咨询 2021-04-15
      1.假想防卫是事实上不存在危害行为,而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的行为,这种“防卫”行为可能构成犯罪。2.防卫过当是事实上存在危害行为,只是防卫人实施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足以制止危害行为的程度)。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现实危险。此外,在定罪量刑上也有不同,假想防卫要以行为性质定罪量刑,防卫过过当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 假想防卫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3-12-08
      假想防卫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
    • 正当防卫、假想防卫的区别?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2-05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对非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当性,但缺乏违法性,没有预期的可能性,属于违法阻碍的原因。假设防卫所针对的是实际上不存在的非法侵害,其行为指向的对象是无辜的,这种行为具有非法性的特征,是非法的。这也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