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住所所在地以户籍登记地为准。但若被告长期居住在非户籍所在地,则以经常居住地为准。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以此确定是否有权管辖该案件。确定住所有助于对自然人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关系进行确定,法院在对案件作出判决之后,也可将相关文书及时送达。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的住所所在地以户籍登记地为准。但是,如果被告长期居住在非户籍所在地,则以经常居住地为准。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以此来确定是否有权管辖该案件。确定住所有助于对自然人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关系进行确定,法院在对案件作出判决之后,也可以将相关文书及时送达。
【 民 法 典 : 自 然 人 住 所 如 何 认 定 ? 】
自然人的住所对于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法领域,住所是决定监护、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债务履行地、诉讼管辖地以及涉外法律适用等的重要因素。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但如果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经常居所视为住所。因此,自然人的住所的确定在民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人的住所对于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住所所在地以户籍登记地为准,但若被告长期居住在非户籍所在地,则以经常居住地为准。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以此来确定是否有权管辖该案件。确定住所有助于对自然人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关系进行确定,法院在对案件作出判决之后,也可以将相关文书及时送达。因此,自然人的住所对于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法领域,住所是决定监护、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债务履行地、诉讼管辖地以及涉外法律适用等的重要因素。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但如果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中华人民共国民法典》第二十五条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怎么规定的
221人看过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怎么规定的
312人看过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是怎样规定的
188人看过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是怎样规定的
61人看过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规定是怎样的
264人看过
-
民法典中关于同居关系的规定
61人看过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规范涉外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调整在国际民事交往中产生的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知识产权关系、涉外合同关系、涉外侵权关系、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涉外继承关系等各类涉外民事关系,主要解决上述各类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更多>
-
关于民法典中关于确权居住权的规定河南在线咨询 2022-12-09居住权确权有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为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的具体规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30民法典中对居住权的规定是:居住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公民,即有合法依据而占有房屋的公民,居住权的客体仅限于房屋。居住权属于用益物权,居住权人对房屋的使用应限于居住的目的。居住权的取得应有法定的依据或有关合同的约定,应办理登记手续。
-
民法典关于居住权怎么规定?福建在线咨询 2022-12-06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条,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第三百六十八条,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
民法典关于居住权的规定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19《民法典》(民法典于2021.1.1实行)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条规定,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 (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三百六十八条规定,居
-
民法典有没有关于居住权的规定新疆在线咨询 2022-12-09规定了居住权,居住权处于最新《民法典》之中,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我国《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 (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民法典》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