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欺骗公司说自己不是暑假工是否构成欺诈
以下几种策略有助于准确辨识中介欺诈行为:首先是从中介费用着手,部分不法中介企业正是瞅准了学生在假期阶段急切渴望打工赚钱的心态,以空无根据或者以“紧急招聘”作为诱饵,诱导学生支付所谓的“信息收取费用”以及“报名手续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其次,是强行要求学生缴纳押金或者提供抵押物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最后,以培训课程作为诱饵,精心设计各种圈套,也是许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陷阱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传销活动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打工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欺骗公司挪用资金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若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涉及到的挪用资金行为将被视为犯罪并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首先,若是该行为人在未经授权前提下擅自扭转本单位资金,且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并且已超出了正常规定的3个月还款期限;
其次,如果该行为人在未经授权前提下擅自扭转本单位资金,且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但却将其用于营利性活动;
最后,如果该行为人在未经授权前提下擅自扭转本单位资金,且金额在5000元至2万元之间,但却将其用于非法活动。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防范中介欺诈乃当务之急:务必张目关注各项高昂的中介费用(例如“信息费”以及“报名费”等)、押金或抵押要求,以及那些打着培训旗号却充满欺诈之术的陷阱。对于误入传销者,尤其是那些在假期期间渴望寻找工作机会的学子们,更需保持警觉,避免陷入虚假中介所设下的层层骗局。
-
虚假承诺是否构成欺诈
193人看过
-
口头协议欺诈自己人的行为是不是会构成合同诈骗罪
383人看过
-
本案是否构成欺诈?
69人看过
-
面对公司欺诈,员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不知情”或“不作为”?
470人看过
-
证明自己是否被欺骗的方法
135人看过
-
开发商虚假宣传是否构成欺诈
126人看过
-
诈骗是否构成价格欺诈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7标价欺骗消费者没成交也算欺诈 市民在一些购物过程中,明明发现商场的标价形式有欺骗之嫌,但是投诉了,商家只能是改正,很难得到处罚,因为没有发生交易行为。国家发改委新的解释意见表示,“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是指该行为不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而馈赠物品或者服务标示价格(或价值)的,应当真实明确;不如实标示
-
新车合格证和新车实际车不符是欺诈吗?是否构成欺诈,是否构成欺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08依据国家发改委及公安部的规定,合格证上的信息应当与车的实际状况及合格证信息核查数据库的数据相一致,如果合格证信息不一致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不予注册登记的。出现此种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商或者生产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更正或补传车辆信息,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果更正不了的,销售商或生产企业应当收回已销售的车辆并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即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车并要求赔偿。是否构成欺诈要看销售商或生产企业是否有主观
-
职业打假者打假是否构成欺诈山东在线咨询 2024-04-18职业打假者打假是否构成欺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如下:1、职业打假人如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索赔,不构成敲诈;2、如果职业打假人采取将销售者的产品掉包、自带假货等非法手段,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方法,来达到敲诈勒索非法占有别人财物目的,那么就构成欺诈。
-
实物与说明书标注不符是否构成欺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29经营者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商品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三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
-
什么是欺诈消费者,消费欺诈行为中的欺诈行为是否还是可以构成诈骗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05消费欺诈,是不法商人推销其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低劣手段,目的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从而攫取高额利润。消费欺诈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要考虑以下三个条件:(一)从主观方面看,欺诈者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即欺诈者明知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且会使被欺诈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与其进行民事行为,欺诈人主观上有欺诈的恶意。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意图看,它侧重对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