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产生条件和程序、参与陪审的案件范围、履行职责的经费保障等均作了规定,这对促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范化,增强司法民主,实现司法公正,推动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法院审判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确保《决定》的正确实施,本文特就其中几个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谈点看法。
第一,关于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决定》第四条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有观点认为此一规定可能导致人民陪审员精英化的趋向,不能体现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违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衷。我们认为,从人民陪审员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来看,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陪审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中应有的作用,因此,这一规定对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以及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来说是合适的。当然,《决定》也考虑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而只规定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这也就是说,在那些落后地区或者对于那些享有较高威望的公民在学历要求上可以适当地放宽。不过,究竟对于哪些地区、哪些人员可以适当地放宽,还不明确。对此,可考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暂时放宽这一学历要求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另外,对于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的不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拟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公民的选任,县级以上(含县一级)的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时可增设公开听证程序,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其本人的答辩,以确保能胜任人民陪审员的工作。
第二,人大代表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决定》规定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而对于普通的人大代表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却未加禁止,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人大代表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但是人大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将在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从权力的分配看,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行使的是司法审判权,人大代表则享有立法权以及对司法机关审判工作的监督权。人大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将使其兼具双重身份,与权力制约的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同时,《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名额、任命和免除都必须提请人大常委会来确定,而人大常委会又是由同级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的,并要受其监督,这就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导致对于人民陪审员的任命、考核和处分难以客观、公正。基于此,建议在遴选人民陪审员时,尽可能少地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而更多地吸收一些普通公民参加。
第三,关于人民陪审员的回避。《决定》第十二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回避,参照有关法官回避的法律规定执行。其中有关法官回避的法律规定主要是指《法官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中关于法官回避的规定。三大诉讼法均规定法官在一定情形下应对审判活动进行回避,人民陪审员理应遵照执行这一规定。此外,《法官法》第六章还专门规定了任职回避,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同一法院或审判庭的院长、庭长、审判员之间不得具有夫妻或近亲属等关系。其二,法官从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能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或其配偶、子女不得担任其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照此思路,我们主张,对人民陪审员也应适用以下任职回避:法院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员的配偶或近亲属不得担任其任职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的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所参与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第四,关于人民陪审员的确定形式。《决定》第十四条规定对于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法院采取在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防止法院将陪审任务固定地交给少数积极性较高的人民陪审员、避免编外法官的现象,但也可能导致另一种后果,那就是随机抽取出来的人民陪审员有时因为不具备特定案件所需要的知识而不能有效地行使其职责。因此,有必要对该确定方式进行完善,如在选任人民陪审员时将一定名额分配给妇联、残联、工会和共青团等单位,同时也适当考虑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如从事金融、计算机、医疗等领域工作的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然后存入电脑。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而确定的人民陪审员可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对于人民陪审员的监督。《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且未禁止连选连任;同时还规定,人民陪审员除了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在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上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权利。这说明,人民陪审员同样需要接受有效的监督,否则也难免其手中的权力被滥用。目前,《决定》对于违反职责的人民陪审员仅规定了免除职务或者追究刑事责任两种处罚形式,这显然是不够的,应当更进一步细化惩戒机制,并建立健全各种预防措施。
-
对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思考
115人看过
-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三点建议
186人看过
-
扎实推进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2人看过
-
哪些人员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审判中的作用
432人看过
-
民盟中央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47人看过
-
荣昌县法院推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思考
251人看过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在审理第一审案件时,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可以请人民群众以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参加合议庭进行审理。人民陪审员的职责有:审阅所陪审案件的材料;参加案件调查;参加合议庭开庭审理案件或案件的调解;参加案件评议;人民陪审员遇到审判活动违反... 更多>
-
民事推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安徽在线咨询 2022-10-16民事推定是一项确定案件法律事实的法律技术,它依据事物间的高度盖然常态联系,以现存的事实为基础,推出与之相关的另一事实即推定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 民事推定适用的条件有:基础事实的存在;基础事实和推定事实之间具有高度盖然性的关系;适用民事推定应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
-
民事陪审员制度改革山西在线咨询 2023-02-13【1】2016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西、重庆、陕西10个省(区、市),各选5个法院开展为期2年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有人民陪审员试点好。【3】大多数的民事案件审理,没有人民陪审员。【4】关键看案件审理是否公平公正。
-
怎么讲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含义山东在线咨询 2022-09-13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国家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选出并任命一定数量的人民陪审员,在法院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时,选择一定数量的人民陪审员作为审判人员,与法官一起组成合议庭,参加人民法院的法庭审判等活动。在作出裁判时,采用表决的方式,人民陪审员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问题发表意见或者进行表决,最终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作出裁判的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审判工作充分依靠群
-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上海在线咨询 2022-02-12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请看下文: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程慎生2015年01月06日10:34来源: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审判是诉讼的中心环节和最后一道防线。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凸显了审判的中心地位,抓住了保证司法公正的“牛鼻子”。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层和基
-
如何理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29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指国家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选出并任命一定数量的人民陪审员,在法院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时,选择一定数量的人民陪审员作为审判人员,与法官一起组成合议庭,参加人民法院的法庭审判等活动。在作出裁判时,采用表决的方式,人民陪审员根据法律规定对有关问题发表意见或者进行表决,最终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作出裁判的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审判工作充分依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