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如鉴定人是本案争议标的的所有人之一);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这里所指的“其他关系”,是指除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之外的亲密或仇嫌关系,足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如审判人员是案件一方当事人的最亲密的朋友)。
提出民事诉讼法回避决定后多久做出决定
回避方式有两种自行回避与申请回避。
陪审员属于审判人员,陪审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刑诉第30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民诉第47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
由审判决定回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审判人员自行回避,即负责案件的审判人员,认为自己具有回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而主动提出回避;另一种是当事人申请回避,即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有回避制度法定情形之一的,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他们退出该案的审理。申请书应递交于法院院长。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
刑事案件回避适用人员的范围是什么
140人看过
-
在民事诉讼中书记员的回避适用哪些情形
244人看过
-
2023民事诉讼法书记员适用回避规定吗
361人看过
-
行政诉讼回避人员范围是怎样的
406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回避范围包括哪些对象?
290人看过
-
不适用地域回避的公务员范围
327人看过
审判委员会是按照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各级法院内部设立的机构,它的职责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审理案件的范围,主要是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拟判处被告人死刑... 更多>
-
有关适用回避的人员范围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0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与案件本身或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如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不得参加本案处理工作的一项诉讼制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9条和第31条的规定,下列人员适用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回避 第三十一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
-
-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回避的人员范围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4-11-20在刑事诉讼中,参与审判、检察和侦查工作的人员需要回避以下情形: 1.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 2.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 5. 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刑事回避制度是为了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
-
在刑事诉讼中,哪些人员适用于回避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4-11-14在刑事诉讼中,以下人员适用回避: 1. 与案件本身或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近亲属关系的人员; 2. 以及其他特殊关系的人员,包括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
-
民事诉讼中回避适用的规定是怎样的呢?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20回避的提出,可以是当事人提出申请,也可以是审判人员或者其他参与诉讼的人员主动自行提出。回避应当在案件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回避申请提出后,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具体程序为:审判人员的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