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劳动合同法》解释:第5条【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07 11:12:26 92 人看过

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劳动合同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又称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根据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三方协商的第144号公约,三方机制指政府(通常由劳工部代表)之间的所有交流和活动,雇主和工人对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即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共同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如劳动立法,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就业和工作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健康、劳动争议解决以及行业行为的标准化和预防

三方机制,即协商劳动关系的机制或手段,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是一种“进口产品”。我们在搞市场经济的时候也要向它学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体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整劳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格局日益清晰,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调整劳动关系显然与市场经济的变化不相适应。协调劳动关系不仅仅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事。通过政府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工会和企业组织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中国批准了《三方协商公约》,以促进国际劳工组织采用的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1990年成立了劳工组织。2001年10月27日新修订的《工会法》第34条规定了三方机制,即:,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这是在中国实施三方协商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宣布,国家将全面启动劳动关系(国家、企业和员工)三方协商机制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前,省、市三方机制已基本建立。三方机制正逐步延伸到县(市、区)和行业层面。将在全国各地建立社会一级的多层次三方协调机制。三方机制与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共同构成了稳定、协调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机制。三方机制的组成

三方机制应由三方组成,即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雇员的地方工会联合会和代表雇主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职能是不可替代的,它们有各自的优先权,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有效地代表了利益基层组织和成员的代表

1.政府代表。《工会法》明确规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政府的代表。一直以来,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也是劳动行政部门。它可见,在劳动关系的三个代表中,政府代表应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担任

2.企业组织代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应该说,该组织代表的是国有企业。随着新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私营商会、个体经营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和女性创业者协会企业家协会层出不穷。作为企业的代表,他们都可以成为三方谈判机制的一部分。目前,在中央层面,中国企业联合会仍然是企业方面的代表。3.员工代表。由于三方机制是r劳动关系谈判中的问题超出了具体企业的范围,因此,代表员工参与三方机制的是各级工会联合会

根据《工会法》和三方机制解决了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经济制度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在企业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从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到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签订,都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劳动关系e企业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力的稳定和劳动关系的和谐,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如就业压力大、劳动关系紧张、e组人数增加等企业合并、用人单位拖欠职工工资、未按时足额缴纳职工社会保险、任意延长工作时间、非法收取职工押金等。为协调劳动关系,一方面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实行集体协商制度em和集体合同制度。但是,仅在企业范围内实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不够的。从协调劳动关系的整个社会化发展要求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建立一个三方机制来促进合作劳资关系协调稳定发展

利用三方协商机制,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劳资关系的协调,促进各方利益的相对一致性,以实现三方的共同利益和目标e协商机制不仅会取代和削弱企业劳动关系双方通过协商签订的集体合同的主导地位,而且不会破坏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将积极引导双方更好地实现各自签订的集体合同和协议,通过协调机制引导和帮助双方企业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与双方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国特色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8日 12:4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社会保险相关文章
  • 98-1《劳动合同法》解读:第一条【立法宗旨】
    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第一条【立法宗旨】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一、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中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1994年通过的劳
    2023-04-29
    177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名词解释
    一、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名词解释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一)主体资格不同:1.依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规定,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具有特定性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2.劳务关系的主体类型较多,其主体不具有特定性,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二)主体地位不同:1.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平等,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2.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彼此之间只体现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二、劳动关系与书面劳动合同有怎样的联系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十分重要的权利义务凭证,而劳动关系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书面劳动合同为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劳动关系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在招聘新员工时,企业为了占据主动,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试
    2023-04-12
    399人看过
  • 劳动法解除劳动合同条款第三十六
    劳动法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等等情况。一、怀孕了辞职不批怎么办怀孕了辞职不批,劳动者可以提前30天向书面通知公司辞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二、签了合同没到期可以辞职吗签了合同没到期可以辞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都是可以辞职的。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权。只要提前三十天
    2023-03-07
    389人看过
  • 98-2《劳动合同法》解读:第二条【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共分8章98条,包括:总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第二条【适用范围】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的规定。劳动法第二条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根据劳动法第二条和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具体为:(1)各类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4
    2023-04-29
    345人看过
  • 以下是证明劳动关系的5种方法
    首先,入职时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在劳动争议过程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故而在入职时劳动者务必要求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在公司规章允许情况下,尽量保留能证明提供劳动的材料原件。在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类似加盖公司公章的业务授权委托书、代签的业务合同、申办贷款、信用卡的工资证明、暂住证以及单位评定员工等级的证明等,都可能被作为确认劳动关系的依据,所以劳动者应尽量保存这些资料原件。第三,申请法院向有关单位、部门调查取证。为保护劳动者的诉讼权益,法律赋予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权利。在目前情况下,有些社会单位是不接待公民个人调查取证的,比如各大商业银行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等。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了社会保险费或者委托银行向劳动者代发工资,那么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向这些部门调取相关的文件。社会保险缴费证明以及代
    2023-03-31
    135人看过
  • 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解释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受伤职工劳动合同的,除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外,还应按照国家关于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和残疾就业补贴[文章注释]本文通过比较《劳动合同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探讨工伤职工经济补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的关系,可见,7-10级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向员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和残疾就业补贴本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和残疾就业补贴同时发放。此外,受伤雇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规定提出终止劳动合同,即雇主首先有过错,导致工人不得不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同时,还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和残疾就业补贴
    2023-05-07
    405人看过
换一批
#保险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 更多>

    #社会保险
    相关咨询
    • 第三方能解释劳动合同吗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25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也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后,劳动者和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动者仍然在用工单位上班,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保由第三方公司支付和缴纳。劳动者和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执行,转签劳动合同第三方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
    • 劳动关系司法解释解释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5-10
      对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主要有: 1,《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原劳动部于1996年10月31日颁布的《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该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
    • 劳动关系司法解释?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28
      对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主要有: 1,《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原劳动部于1996年10月31日颁布的《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该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
    • 劳动关系司法解释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4-11
      对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主要有: 1,《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原劳动部于1996年10月31日颁布的《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该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
    •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司法解释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17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性条款的规定。 本条规定的劳动合同法施行的过渡安排。从理论上说,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的溯及力的问题。所谓法律的溯及力,就是一部新的法律施行后,对它生效前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按照法律的溯及力理论,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如果法律需要有溯及力,就应当在法律中明确。本条规定就是回答劳动合同法哪些规定有溯及力,哪些规定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