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司规定离职两年不得再回来是合法的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1-26 21:02:37 250 人看过

一、公司规定离职两年不得再回来是合法的吗

1、公司规定离职两年不得再回来是合法的。但需要公司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且必须给予劳动者一定补偿。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二、公司规定离职两年不得再回来是合法的吗

企业自己的制度,没有法律规定时间,不属于违法行为。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五条 【违约金】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9日 09: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离职公司发多工资能要回来吗
    离职公司多发工资能要回来。员工辞职后,发现用人单位多发一个月工资的,员工可以了解情况来确定,如用人单位计算错误的,员工应当退还用人单位。如是用人单位给员工发放的补偿的,员工可以接受。没有合法依据多领取用人单位工资的,属于不当得利,应当退还用人单位,不退还的,用人单位在发现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退还。离职公司赔偿金多久发放离职公司赔偿金一般会在职员离职之后的半个月之内发给职员,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赔付补偿金。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2023-07-23
    340人看过
  • 离职后公司入职材料可以要回来吗
    一、离职后公司入职材料可以要回来吗在员工离职后,公司入职材料是否可以要回,主要取决于入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如果入职材料是员工的个人证件、学历证明等个人物品,员工可以要求公司归还。如果公司拒绝归还,员工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果入职材料是用于证明员工在公司工作过的证明材料,如劳动合同、工作证明等,这些材料一般会在员工离职后由公司保留一段时间,以便为员工出具相关证明。这些证明材料属于公司正常经营过程中合法取得和保存的证据材料,员工无权要求公司归还。二、离职后公司入职材料不退还怎么办如果离职后公司不退还入职材料,员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沟通协商:首先可以尝试与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说明入职材料的重要性,并请求退还。有时候,这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误会或疏忽,沟通后问题可能就解决了。2.保留证据:确保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公司持有你的入职材料且拒绝归还。这可能包括与公司管理人员的通信记
    2023-12-25
    483人看过
  • 公司能否制定规定,要求员工在一年内不得离职?
    规定是与法律相违背的,属于无效的条款。辞职是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属于无效的条款。劳动者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没活干了可以辞职吗?公司没活干了是可以辞职的,只需要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根据解除行为是否经双方协商一致分为:协议解除和单方面解除两种,其中单方面解除又分为用人单位的单方面解除和劳动者单方面解除两种。(一)、协议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单方面解除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在具有法定情形时可以单方面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与对方协商:1.劳动者单方面解除(1)无条件单方面解除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
    2023-07-20
    182人看过
  • 申请离婚两年未果,不想再挽回?
    1、可以双方在一起协议离婚,达成协议,双方当事人一起持各自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到一方当事人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离婚证。2、对方不同意离婚的话,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提供你们分居的证据。如果能证明双方分居两年是因为感情不和的原因,或者有其他证据能证明夫妻双方感情已经破裂,且无和好的可能,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会依法作出判决。怎么能够快速离婚想要快速离婚,选择协议离婚的方式最快。双方都同意离婚,且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后,即可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当天就可以办理完毕。或者一方可以直接向被告所在地或经常居住的法院起诉离婚,准备好诉状,身份证、结婚证等材料,和法院说明双方已就离婚等事宜协商好,需要法院出具离婚调解书,这样也比较快。《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
    2023-08-09
    337人看过
  • 老婆跑了两年不回来会自动离婚吗
    不可能自动离婚的。中国的法律没有自动离婚的规定,离婚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协议离婚,一是诉讼离婚。分居满两年后提起离婚诉讼的,法院可根据分居情况做出离婚判决。只有离婚判决作出后,或者领取离婚证后,才是真正在法律上解除了婚姻关系。《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一、离婚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2023-03-17
    99人看过
  • 公司多休年假才休,离职时扣的工资要扣回来吗
    根据《企业员工带薪休假实施方法》的规定,使用者和员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如果当年没有安排员工休假的话,应该根据员工当年的工作时间换算未休假的天数,支付未休假的工资报酬,但换算后不到一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假的工资报酬。预付款规定的换算方法是:(当年在本公司过日历天数365天)员工本人全年应享受的年薪天数-当年安排年薪天数。使用者当时安排员工年薪的情况下,比换算年薪的天数多。徐某2014年公司自然日为105天,计算应休假2天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假期结束后,不应该扣除。2014年4月1日至15日11个工作日,扣除3天假期,公司仍需向徐某支付8个工作日工资,计算方式为10000元21、75天8天=3678元。正式员工临时离职扣工资吗一般都会扣除一部分工资,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赔偿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
    2023-08-18
    417人看过
  • 员工离职两年还能告公司吗
    如果当事人离职两年半了,和单位有纠纷,如果没有调解或者其它的手段主张权利,已经过了仲裁时效,散失了胜诉权,提起仲裁已经毫无意义。一、欠款的时效期是多久?欠款在债权到期之日就可以起诉,诉讼时效为3年,最长不超过20年。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合同约定的债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次日,便是合同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之日。如果此后没有时效中断的情形,债权人务必在上述起算之日后的3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才能获得胜诉权,否则当事人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再提起诉讼的话,那么就会丧失胜诉权。二、劳动仲裁超过一年时效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需要一定的时效,通常是一年。误过仲裁时效只是表明了劳动者失去了“胜裁权”,不能通过仲裁的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还有“胜诉权”——即便超过仲裁的法定时效,劳动者也能就该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孕妇被解雇但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孕妇被解雇但过了劳动仲裁时
    2023-03-24
    390人看过
  • 公司没交公积金离职后能不能追回来
    劳动者离职后才发现公司没有交公积金的,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投诉要求用人单位依法补缴,当事人还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拖欠工资怎么处理最有效?老板拖欠工资不给,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讨要工资:1.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2.劳动仲裁。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向法院起诉。劳动者有欠条的,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欠条、起诉状及副本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决用人单位支付欠款,但是单位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自判决书规定的期限届满后两年内向法院申请强
    2023-03-20
    392人看过
  • 保险合同规定三年内不得更换保险公司是否合法?
    不合法。1、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时,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不合理的条件。2、按揭贷款是不需要一次性购买三年保险的,只要购买第一年的保险就好,不过保险的第一受益人需要写放贷方错录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是否能拒绝理赔1、不能。(1)保险合同信息是由保险公司其工作人员录用的,保险公司员工错录保险信息,并不是被保险人的过错,所以,保险公司不能因保险合同错录,而拒绝理赔。(2)保险的本质就是提供保障,被保险人发生意外时,保险公司应根据合同提供相应的给付,减轻被保险人的经济压力。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保险经纪人因过错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二、保险理赔的流程是什么1、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报案(1)保险理赔的处理流程中第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报案。(2)但其实不论是受益人还是其他人,都可以将被保险人的身份证号和相关
    2023-07-03
    50人看过
  • 离职两年还能要回工资吗
    可以,自离讨薪的,劳动者可以先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劳动者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结论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劳动法干着两个人的活怎么投诉公司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由劳动行政部门处理;劳动者可以先私下与老板进行协商、调解;协商不成的,再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不用上交费用,也不用请律师;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以上方法都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应该及时收集并保存好工资欠条和任职证明等证据,以支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传媒公司不给工资怎么办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当事人可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
    2023-03-16
    66人看过
  • 公务员不得辞职的法律规定
    第八十一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解读:本条是关于公务员辞去公职限制性条件的规定。公务员承担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关系重大,在保证公务员辞去公职权利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有以下五个:(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服务年限的。公务员法对最低服务年限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留给下一步的单项法规进行规定,但规定了公务员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得提出辞去公职的申请,任免机关也不得批准该公务员的申请。(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这里的特殊职
    2023-04-24
    193人看过
  • 入职两家公司能查出来吗
    入职两家公司能查出来。同时入职两家公司是违法的,一个人同时在两家公司做入职违法,公司可以主张解除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入职两家公司后果是什么一、同时入职两家公司的后果具体如下:(1)对同时签二家劳动合同,法律并未禁止;(2)新劳动合同法已再次明确,员工可以签订双份合同;(3)签双份合同是否对在职的任意一家公司造成损害,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双份合同并不必然造成对在职企业的实际损害;双份合同,影响了现在职工作的工作,并是已严重或经在职公司教育后,仍不改的。应当承担相
    2023-08-09
    96人看过
  • 公司签合同约定两年内不能生孩子合法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夫妻之间是有生育权的,而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约定两年内不能生孩子,是不合法的,侵犯女职工的生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
    2023-04-29
    184人看过
  • 公司签订两年内不能生育的合同合法吗
    公司签订合同规定两年内不能生育子女是否合法?根据中国相关法律,夫妻有生育的权利,而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规定两年内不得生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提倡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又一个孩子。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区、直辖市或其常务委员会,夫妻户籍不一致的自治区、直辖市,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p>《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发生争议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确认合同,如何依法处理未婚怀孕的解雇问题,生育权是每一位女性员工的
    2023-05-07
    333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公司规定两年后不得离职是否合法?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24
      企业自己的制度,没有法律规定时间,不属于违法行为。 具有争议的,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申请仲裁。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如果用人单位有约定竞业限制的话,离职后二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的,但是用人单位应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
    • 上家公司入职两年,能要回来吗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7
      法律没有对公司为员工缴纳公积金进行强制性的规定。您可以和公司协商解决。
    • 公司员工离职后不得拒绝员工回来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9-29
      1、在被隔离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分别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 2、企业如果在上述期间终止到期的劳动合同,员工请求继续履行的,应继续履行。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履行的,员工有权要求企业支付赔偿金。
    • 本人离职了再次回来上班,公司可以不让我去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26
      可以跟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是起计算。也就是说,您在办理离职后申请仲裁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没有超过申请仲裁时效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劳动争议调解仲
    • 不准曾经离职的司机再回去工作这合法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3
      合法。你已离职,即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对此,用人单位有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