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非因公死亡是否也有补偿金呢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2-10 19:26:35
194 人看过
《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的相关规定,只要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并按时缴费,其非因工死亡的,可以享受有关待遇。
案例:
陆某于2008年到苍山县某公司工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也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2011年2月陆某在家中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陆某亲属要求公司支付丧葬费、一次性救济费及抚恤金,却遭到公司拒绝。陆某亲属不服,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
解析: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的相关规定,只要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并按时缴费,其非因工死亡的,可以享受有关待遇。本案中,公司有依法为陆某参加养老保险的义务,但公司没有这么做,导致陆某非因工死亡后,其亲属不能享受相关待遇。因此,陆某亲属理应享受的待遇损失应由公司承担。依据《山东省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的规定,陆某亲属可以获得丧葬费1000元、一次性救济金24731元、供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每月280元。经仲裁委调解,该公司同意支付上述待遇。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未参加社保非因工死亡有补偿吗
307人看过
-
参保人死亡时职工养老保险费是否要退还
470人看过
-
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是否可以同时参加?
413人看过
-
郑州养老保险参保职工死亡业务办理
100人看过
-
试用期也应参加养老保险
417人看过
-
职工非因工死亡,公司是否必须给予经济补偿
7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职工非因工死亡或者非因公死亡后,其法定继承人能否获得养老金补偿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71、职工因病非因公死亡,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14条、15条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不会享受相关的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待遇。2、按照社会保险法14条的规定,如果所在单位在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之前,依法给其缴纳了社会保险,在其去世后,其基本养老保险账号内的,个人缴费部分,依法可以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或其指定继承人继承。3、按照社会保险法17条的规定,如果所在单位在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之前,
-
工伤保险死亡赔偿标准参保条件1、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因工死亡江苏在线咨询 2022-04-05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
-
浙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丧葬补助金?海南在线咨询 2022-02-07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省级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现就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丧葬补助金、抚恤金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自2011年7月1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含未达到
-
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员非因工或因病死亡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5-07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员非因工或因病死亡后,供养亲属一次性抚恤金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已达到退休年龄,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离退休(退职)人员,一次性抚恤金按其死亡时本人的月养老金标准一次性发给20个月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二)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在职参保人员,一次性抚恤金以其死亡前本人12个月(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的平均缴费工资基数为标准,按缴费每满1年(不满1年
-
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的通知可以在南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18可以的,具体敬请参考本省市的劳动社保局,这是海门市的一些法律规范,。 海门市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江工业区管委会,滨海工业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行、社,各参保企业: 根据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待遇的通知》(苏劳社险[2009]10号)、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