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书也是合同的一种,称简易合同,而一般的合同包含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和详细内容。它是预防风险,约定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
确认书较正式合同简单,是买卖双方在通过交易磋商达成交易后,寄给双方加以确认的列明达成交易条件的书面证明,经买卖双方签署的确认书,是法律上有效的文件,对买卖双方具有同等的约束力。确认书包括销售确认书和购货确认书。
确认书实际上是与承诺联系在一起的,双方达成协议以后,一方要求以最后的确认为准,这样确认书实际上就是对其要约所做出的最后的,明确的,肯定的承诺。
确认书是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是否做出承诺的要素之一。
购买回迁房有哪些风险?
(一)办证难有保障。许多“回迁房”会因各种复杂原因暂无法领取房产证,因此从回迁户手里购买的回迁房,无法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有的回迁房即使能办房产证,但办证时间难保障。
(二)过户登记费用高。回迁户可以享受的一些政策优惠,但回迁房过户交易时就可以面临补交一些费用的情况,增加了过户登记费用支出。比如,回迁房若是使用的划拨土地,则需补交土地出让金变成出让土地,才能办理土地使用证。
(三)不能办理按揭。无房产证的回迁房,银行不会给办理按揭贷款手续,只能双方协商分期付款或一次性付款。
(四)经济风险。大多购买回迁房的交易行为,一时无法办理备案登记或产权过户登记,有的回迁户故意一房多卖,致购买者出资后无法取得房屋产权,有的即使索赔也会遭遇已无赔偿能力的困境。在未办理房产证前,若回迁户对外有债务,回迁房可能会被法院查封。
在看过了以上内容,想必大家对购买回迁房的一些风险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能够看到购买回迁房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么大家一定要检查好相关证件,小心谨慎的进行交易。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向专业的律师进行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五条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第五百九十六条买卖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
在我国购买回迁房如何选房
427人看过
-
购房认购书要收回吗
64人看过
-
购买回迁房合同书范文
264人看过
-
购买回迁房是否支持贷款?
61人看过
-
2022年回迁房是否可供购买?
293人看过
-
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购买回迁房?
164人看过
回迁房是指政府在进行城市改造或拆迁时,对被拆迁人给予安置的房屋,通常是由政府或开发商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分配和管理的。 回迁房的分配和管理需要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并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如签订回迁安置协议、办理房屋产权证书等。 回迁房通常会根... 更多>
-
购房合同和选房确认书是一回事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01不是一回事。前者不很规范,是购房意向,相当于定金合同,也可能是变相的”预售“,文本由开发商自己拟定,肯定是有利于它而不利于购房人。”预售合同“才是规范的、内容全面的合同。
-
买房合同需要写是否认购书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16商品房认购书不是购房合同。商品房认购书是商品房买卖双方在签订购房合同前签订的协议,目的是约定双方今后签订购房合同;购房合同是买受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就买卖商品房达成的协议,目的是确认买卖事实。
-
回迁房是否有房产证?能否购买?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161、如果业主已经领取了房地产权属证书,那么这些不动产可以进行正常且合法的交易。对于回迁房这种拥有房地产权属证书的房屋,它们可以像普通商品房一样,按照二手房买卖或租赁的交易程序进行操作和处理。这是因为整个二手交易过程中,房地产权属证书是由当地房管部门确认并受到严格监管的重要证明文件。 2、如果业主仅与开发商签订了回迁协议,则无法办理过户手续。因为这份回迁协议是业主和开发商之间达成的私人商业性质的契
-
买房签了认购书能要回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05-08关键看认购书的内容。就你的状态而言,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开发商是否已经获得了预售许可,如果没有,那么原则上这时签署的认购书所涉及的款项一般都是可以退的。如果开发商尚未获得预售许可,那么恐怕你认购书上的款项就属于定金范畴,因此你就需要看看对于预售合同(尤其是补充协议)中是否有你不可接受的条款,以确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
-
购买房屋时需确认下水道是否畅通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12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此类纠纷属于民事诉讼案件,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欺诈。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房屋交易环境,诚实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在任何一方的情况下,都不应该有刻意隐瞒的行为。如果房屋存在漏水等瑕疵,购买者有权要求房主进行纠正或及时修补。如果卖方拒绝承担维修责任或故意隐瞒房屋的瑕疵,那么他应该就购房者所遭受的损失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而且不能将责任转嫁給购房者独自承担。《民法典》第58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