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互联网站已达70万家,上网用户逾1.1亿.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有潜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甚至传播黄色内容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成为犯罪的重要诱因。而未成年人的意志较为薄弱,自控力差,因此网络就成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温床。本文采用调查分析的方式,对笔者所在法院2006年审结的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案件进行探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有所贡献。
一、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现状。
根据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6年全市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达2038人,而全市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人数的比例,2004年为11.07%、2005年为12.55%,而2006年则为14.13%,呈上升趋势。徐州市鼓楼区法院2006年审理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案件33件96人,占71.11%.这些案件以暴力犯罪为主,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诈骗、强奸案件是涉网犯罪的主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犯罪主体低龄化—平均年龄只有17岁;文化程度偏低—96人中初中文化的64人,小学文化21人,高中以上11人;作案手段多元化—这33起案件涉及8种犯罪;作案形式团伙化—通过网络上的QQ迅速结伙作案,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单亲等特殊家庭涉网犯罪的未成年人较多。据统计,单亲等特殊家庭中涉网犯罪的未成年人占56%.
二、未成年人涉网犯罪频发的原因
(一)网络经营者屡屡违规。目前网吧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屡屡违反相关规定,本来“禁止接纳未成年人”和“零点断线”是网吧的行业规范,可涉案网吧几乎无一例外违反了此规定,导致许多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被告人褚某某、杨某某、马某某等八名不满十六周岁的初中生,都是在寒暑假期间通宵上网聊天、打游戏而认识、结交,染上网瘾后,为筹集网资,在网吧附近,瞄准其他未成年人,多次持刀抢劫,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网络内部存在漏洞。在互联网上这个虚拟社会里,由于管理存在漏洞,许多色情电影、暴力游戏、非法论坛屡见不鲜,这些暴力、色情的信息能够被青少年轻易获取,又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短浅,他们由此而想入非非,不务正业,走上犯罪道路。如被告人贾某、张某某、朱某十二人均是未成年人,辍学无业,纠集在一起以上网为乐;以网吧为家;以为“朋友”帮忙为业,以网上的QQ号为联系方式。如有事主需要“帮忙”,被告人便会在网上的QQ上得到信息,迅速纠集同伙赶到现场大打出手。十二名被告人均被判刑入狱,其中一名被处刑十四年。
(三)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可塑性强。在沉迷网络聊天和暴力游戏后,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往往会走上犯罪道路。如被告人王某某强奸一案,王某某由于上网看黄色录像后,产生强劲的性冲动,误认为奸淫女孩会被判刑,猥亵(民间称鸡奸)男孩不是犯罪,于是在一个月内,采取恐吓、威胁等暴力手段猥亵男童12人。
(四)家庭缺失关爱。在单亲家庭、父母被判刑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等特殊家庭中,青少年往往得不到家庭的关爱照顾,而这些青少年的邻里、同学等又对其另眼相待,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爱,而网络的虚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如十四岁的徐某,父亲被处极刑,母亲尚在狱中,他吃住在网吧,给网吧老板当廉价童工,最终因持刀抢劫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涉网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涉网犯罪案件的增多,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只有从公安到工商,从学校到家庭都来重视这个问题,才能遏制犯罪增多的趋势。具体对策如下:
(一)加强网络教育。一方面全社会要树立全新的与网络文化教育相适应的观念,让青少年在网络文化中充分吸收营养,为其健康成长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进行合理调控和积极疏导,并以后者为主。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各大媒体包括互联网本身,大规模地宣传网络法律,报道网络案例,要让未成年人懂得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规范,从而努力做到严格遵守网络秩序,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防范网络风险,树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净化网络环境。
1、治安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对网吧,电脑屋的治安管理,对网吧相关场所性质进行科学的定位,制定相应的治安管理法规。同时,发挥辖区派出所治安民警对网吧治安巡视的作用,提高对“网吧”各种安全操作系统漏洞及时发现的能力。
2、公安、文化、工商,邮电等部门的监管人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监督检查经营者严格遵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首先,尽快开发安装“网吧”过滤器软件,对那些在电脑上设置密码或防护切换程序,给执法部门设置障碍的违法经营者,一经发现,可令其立即整改,并依法严肃查处。其次,建立并落实“网吧安全专管员”负责制,担负起上网的安全检查,巡视和控制职责。
3、加大对校园以及周边环境治安秩序的整治工作,彻底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网吧,将校园周边的日常管理责任落到具体的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居委会等群众性组织在维护校园周边地区治安秩序中的积极作用,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互联网已成为我们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友聊天、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问题,禁止青少年上网并不是彻底解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根本办法,关键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使用互联网,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促进青少年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
未成年人犯罪与累犯:法律问题分析
249人看过
-
间接正犯与未成年人犯罪:事实与概念探讨
76人看过
-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现状,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如何处理
186人看过
-
探讨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381人看过
-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
324人看过
-
涉赌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对策分析
179人看过
单亲家庭,又称单亲,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 更多>
-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与手段福建在线咨询 2024-11-09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策略及方式,主要包括建立预防犯罪体系、强化学校教育管控、推动全面治理工作、建立社会慈善救援制度、增强家庭防范意识、净化社会环境以及关注个人素养提升、加大法律普及力度、完善组织网络构建以及案件后续服务、妥善处理家长问题、强调家庭教育的关键性以及加强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为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个人层面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以增强对
-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情况分析是怎样的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27(1)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教育方式陈旧。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情况分析他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无拘无束心理。 (2)少数教师体罚或辱骂未成年学生,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虽然现在社会各方面多注重学校的体罚现象,但现在仍有大量的未成年学生经常或偶尔被老师体罚、训斥。
-
未成年人是否属于雇佣关系:探讨与分析四川在线咨询 2024-12-09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法定最低工作年龄为16岁。16岁以下青少年被视为童工,禁止用人单位招募和使用。然而,在特殊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制造等领域,用人单位可以使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补充劳动力资源,但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并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也明确规定:“
-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情况分析什么情况造成其犯罪呢?云南在线咨询 2023-04-07(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
未成年犯罪对子女的影响:探讨上海在线咨询 2024-12-04针对未成年人涉及的轻微刑事犯罪行为,原则上不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亲子关系和子女的发展前途。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的犯罪记录将会被依法封存,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擅自查阅或披露相关内容。 然而,在特定情境下,司法机关为了案件审理工作的需要,或者有法定权限的相关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查询时,这种限制将不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86条规定,当未成年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