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并不存在“父债子偿”的强制性规定。从法律上讲,父母和成年子女均属于独立的民事主体,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他们的财产也是各自独立的。债权是一种典型的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效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的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因此,若债的相对方仅为父母,则子女无需替父母偿还债务。当债务人在尚未还清债务就去世时,子女作为继承人享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这时也就需要履行偿还被继承人所欠债务的义务。
父债子还有法律依据吗
没有依据,父债子不一定要还,如果子女继承财产才继承债务,才要清偿债务。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被继承人税款、债务清偿的原则】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条【清偿被继承人税款、债务优先于执行遗赠的原则】执行遗赠不得妨碍清偿遗赠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条【既有法定继承又有遗嘱继承、遗赠时税款和债务的清偿】既有法定继承又有遗嘱继承、遗赠的,由法定继承人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法定继承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由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按比例以所得遗产清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
"父债是否可由子承?":这是对法律上“父债”这个主题的重新表述,与原文意思保持一致。
122人看过
-
民法典中规定的子债父偿原则是否可行?
115人看过
-
父债子需遵循哪些法律原则?
67人看过
-
法律是否认可父子间债务的清偿?
282人看过
-
父亲欠债,儿子来还:法律规定的偿还原则
75人看过
-
欠父债的法律责任父债是否需要子偿?
103人看过
遗嘱继承又被称为指定继承,是与法定继承完全不同的一种遗产继承方式,主要针对被继承人在生前订有有效遗嘱的情形。 无论是遗嘱继承还是法定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分割程序都必须满足被继承人死亡这一法律事实,这就是遗嘱继承的执行效力。... 更多>
-
父亲欠债,儿子是否需要偿还?法律是否规定了这一点?河北在线咨询 2024-12-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和第一千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父亲欠债儿子可以不还,债务人的个人债务应当由其自行偿还,儿子不需要承担代替偿还的责任。但是如果作为债务人的父亲去世了,其儿子继承了遗产的,则需要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偿还被继承人的债务。 如果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那么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或者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但是,如果继承人
-
法律上父债子偿是否存在?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21、法律上不存在父债子偿,父亲的个人债务应当由其个人承担偿还责任,儿子不需要代替偿还,但是如果父亲去世,儿子继承了遗产的,则需要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偿还。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条
-
父债子偿这一类欠款有没有法律效力江西在线咨询 2023-08-15父债子偿没有法律效力,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
离婚协议规定债务由一方承担,法律是否承认这一规定?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如果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离婚协议,并且协议中约定了债务由其中一方承担,那么这份协议只有在双方自愿并且未违反任何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夫妻双方产生约束力。然而,对于出借人或其他债权人而言,该协议并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在夫妻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原先签订的离婚协议并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唯一依据,而法院最多只能将协议中涉及婚姻关系处理方面的内容视为裁判过程中的
-
父母债务孩子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2-11法律咨询解答 首先,我国法律没有父债子还这种规定的。也就是子女没有义务给父母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除非子女继承了父母的遗产,那么同时是继承他的债务的,这时候就有义务返还了。《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九条【遗产分割时的义务】分割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但是,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十三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千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