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教养制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31 18:03:12 169 人看过

1、劳动教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于1979年12月5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198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劳动教养的具体实施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社会保障领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在198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中,扩大了劳动教养的对象,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禁毒决定》和1991年7月12日通过的《禁止卖淫嫖娼决定》。劳动教养制度没有宪法依据。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中国第一部劳动教养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关于劳动教养问题,决定如下。这里所说的宪法应当是1954年宪法,1954年宪法第一百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从《宪法》第一百条的内容来看,我国没有对强制劳动教养的立法授权。劳动教养制度显然与立法法的规定相抵触。中国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法律。同时,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剥夺公民政治权利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刑罚只能制定法律。此外,该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并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部分行政法规。但对犯罪与刑罚、剥夺公民政治权利、限制人身自由等方面,除措施与刑罚、司法制度等事项外,都有很强的限制。因此,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来制定,而劳动教养规定的最高层次只是依据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属于3月15日全国人大九次会议制定的《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范围,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比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更有效。劳动教养制度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上级法优于下级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不得与立法法的规定相抵触。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人员实施义务教育和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明确规定,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也就是说,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应当适用行政处罚法的有关程序规定。劳动教养主要依据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1979年12月25日国务院于2002年1月21日公布施行,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印发《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属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属于公安部的行政法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规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行政法规无权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国务院和公安部设立劳动教养机构应当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劳动教养进行审批并作出决定。此外,根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一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和管理劳动教养工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是独立的政府机关。虽然有公安人员,但毕竟不是公安机关。作为一般政府机关,违反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劳动教养的对象是有违法行为但达不到犯罪程度的人,即不受刑事处罚的人。显然,对这些人的惩罚应该比那些构成犯罪的人轻。而且远没有。《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三条规定,劳动教养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如有必要,将延长一年。刑法规定的主刑管制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有限监禁的最低刑罚只有六个月。在实践中,从劳动教养的期限和剥夺人身自由的程度来看,不构成犯罪的劳动教养比构成犯罪的三种刑罚,即管制、拘役和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更为严厉一年多。劳动教养制度中监督机制的缺失往往导致权力的滥用。但如何监督,没有监督程序。在实践中,检察监督只是空谈。名义上,由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组成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行使决定劳动教养的权利。事实上,公安机关行使的是专属处罚权,而只进行书面审查、暗箱操作,剥夺对方陈述、辩护、听证等程序性权利。由于缺乏监督,劳动教养往往成为人治的工具。河北省委原书记程*高利用劳动教养打击举报人郭*云。一些地方利用劳动教养打击报复上访、举报人的例子不胜枚举。第三,建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实施40多年来,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的时代,应当承认,它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秩序、预防和减少犯罪、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气的变化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6日 03:1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劳动教养制度将在年内停用
    劳动教养制度将在年内停用。2013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央政法委书记宣布,中央已研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今年停止使用劳教制度。相关人士还表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之前,严格控制使用劳教手段;对缠访、闹访等三类对象,不采取劳教措施;中央政法委已制订征求意见稿,建议将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纳入法治轨道,以改变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现象,树立法治权威。7日中午,微博认证为“法制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的“法制洋葱头”率先披露了上述消息;随后,参加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一位官员证实了上述消息,并强调是“停止使用”,而非“废除”。在获悉这一消息之后,多位受访学者表示这是一个释放善意的改革信号。一直呼吁废除劳教的北京理工大学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介绍,这些年来自己因呼吁废除劳教甚至受到压力,但所有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据悉,由北京理工大学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带领团队起草的《中
    2023-05-01
    409人看过
  • 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一、劳教性质处于不确定状态我国劳教的性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发展过程。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做好劳动教养工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1982年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同《报告》相比,在“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之前加上了“行政”两字。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指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将劳教表述为“行政处罚”;1995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指出:“劳动教养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将劳教表述为“
    2023-04-27
    89人看过
  • 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WTO后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劳动争议案件的日益增多,原有的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已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如强制仲裁、强制仲裁、强制仲裁等,劳动争议仲裁等仲裁的时效性模糊,法律适用于仲裁裁决机关也不统一。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完善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一些背离仲裁性质、背离国际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的缺陷,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扩大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协调完善仲裁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规定仲裁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期;将预仲裁原则改为仲裁自愿原则,设立劳动法院,改革审判方式;劳动仲裁程序应不断完善,以适应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要求。建立和加强仲裁监督机制,要充分保
    2023-05-07
    223人看过
  • 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主要由《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申请仲裁超过前款规定期限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但我国《劳动法》规定,请求仲裁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因此,我国劳动法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由6个月缩短为60天。60天的期限是否足以保护工人的利益?笔者认为,劳动争议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它有自己的特点:一方当事人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当事人是劳动者。虽然双方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工人害怕失业,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也不敢轻易寻求法律保护。
    2023-05-07
    454人看过
  • 劳动教养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一、劳动教养制度曾发挥过的积极作用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劳动教养的期限以及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活动的监督。议案指出,劳动教养制度依法施行50多年来,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教育挽救违法人员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杨焕宁说,随着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等法律的施行和刑法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劳动教养制度的作用逐渐被取代,劳动教养措施的使用逐年减少,启动法律程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后的相关工作,杨焕宁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废止劳教制度决定后,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理。国务院将组织有关部门妥善做好被劳
    2023-03-26
    473人看过
  •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原因有哪些?
    一、劳动教养违反宪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第5条)和人权保障原则(第33条)。二是直接违反宪法规则。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一款)。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第二款)。”而劳动教养制度是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处罚,这是一种比逮捕更加严重的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理所当然应遵守宪法第37条的规定。二、劳动教养违反《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原则《立法法》第8条第五项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劳动教养剥夺公民人身自由一次最长达四年之久,如果考虑在在执行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连续劳教”的方法,则时间更长。依据《立法法》的规定,这样的事项毫无疑问只能用法律规定。但是劳动教养的基本文件仍然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
    2023-04-27
    437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劳动教养制度废除时间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2
      劳动教养已经废除.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决定规定,劳教废止前依法作出的劳教决定有效;劳教废止后,对正在被依法执行劳动教养的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剩余期限不再执行。
    • 为什么现在取消劳动教养制度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2-24
      劳动教养本不是犯罪,不会有犯罪案底。现劳动教养制度被取消就更不用担心了。劳动教养就是劳动、教育和培养,简称劳教。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位于欧洲东部的前苏联引进,但形成世界上中国独有的制度。劳动教养并非依据法律条例,从法律形式上亦非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
    • 教育申诉制度的结论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31
      教育申诉制度需要注意的地方①申诉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委托代理的应含指定代理人的相关情况;②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③申诉要求(申诉主体认为被申诉主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而要求受理机关进行处理的具体要求);④申诉理由(写明被申诉主体侵害其合法权益或不服被申诉主体的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并陈述相应理由);
    • 劳教制度被废除,这个废除劳教制度的时间是哪些时候?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3-29
      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克宁正式提交建议,呼吁废除劳动教养制度。马认为,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行政法规违反《宪法》、《立法法》的规定,也违反了《行政处罚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废除。 劳动教养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法理缺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在大多数案件中,法院会因为敏感性拒绝立案,但也有法院受理这类案件,并在不触及法理和法律层面概念下,也会有“迂回公平”的判
    • 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度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08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承担刑事责任;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