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逃逸行为与致死结果的关联性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8 09:45:41 107 人看过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则应认定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肇事逃逸量刑如何确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自己不利的严重后果。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1、肇事后逃逸的,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2、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准申领驾驶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6日 02:0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逃逸行为的心理分析
    在我国,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的,只要在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就成立交通事故逃逸,依法将受到法律惩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有相关情节建议尽早向公安机关自首,争取从宽处理。根据我国刑法关于肇事逃逸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最高可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找人顶包算逃逸吗?找人顶包也属于逃逸。因为找人顶包在主观上具有逃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混淆视听、试图隐瞒肇事者真实身份的顶包行为,即便人未离开事故现场,也掩盖不了交通肇事后逃跑的本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
    2023-06-30
    339人看过
  • 驾照扣分情况与肇事逃逸行为关系分析
    一、医疗费工伤所需花费符合工伤保险诊疗事项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准则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经劳动本领判定委员会确认需安装残疾辅助器具的,所需花费按国家限定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二、伙食补贴费由所在单位按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贴准则的70%发放。三、生活护理费经劳动本领判定委员会确认需护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年度月平均薪水的50%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上年度月平均薪水的40%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上年度月平均薪水的30%交通肇事逃逸吊销驾照吗一、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是否要吊销驾驶证?1、交通事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2、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
    2023-07-03
    436人看过
  • 鉴定工伤与疾病的关联性结论分析
    工伤与疾病关联性鉴定,程序如下:一、提出鉴定职工遭受工伤事故伤害,经过工伤认定之后,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二、提交材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二)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三)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三、受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及时进行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鉴定。四、组织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
    2023-07-04
    152人看过
  • 结婚年龄与婚姻有效性的关联分析
    不到结婚年龄结婚属于无效婚姻。双方不享有夫妻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双方可以就同居期间的财产和子女抚养达成协议;协商不成的,可以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抚养费等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1、重婚;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3、未达到法定婚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的规定。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结婚年龄不到生孩子罚款多少?结婚年龄不到生孩子罚款多少,依据人可以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对于未婚早育应当征收2千元到一万元的社会抚养费,对于城镇居民违反计
    2023-07-07
    85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与逃逸之间的关联探析
    对于交通事故一般逃逸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形,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能重新取得驾驶证的行政处罚。交通事故逃逸的民事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所说"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该责任确定为推定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逃逸导致事故现场遭到破坏,使交管部门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首先推定其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若其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才可减轻其责任,这方面也加重了逃逸人的举证责任。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
    2023-07-04
    54人看过
  • 户口与房产证的关联性分析
    户口与房产证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了房产证可以落户,房屋产权证上是所有权人可以是户口簿上的户主,也可以不是。房屋产权证是国家依法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国家实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各地必须使用建设部统一制作的房屋权属证书,其他部门和单位制作的类似证书均无效,不受国家法律保护。房屋所有者凭证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房屋。房产证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证。房屋产权证是购房者通过交易,取得房屋的合法所有权,可依法对所购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户口簿是指登记住户人员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等内容的薄册。中国的户口簿,是全面反映住户人口个人身份、亲属关系、法定住址等人口基本信息的基本户政文书。农村土地征收安置补偿与户口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收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
    2023-07-04
    26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与处罚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07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定性与处罚如下: 1、因逃逸致人死亡定性为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弃车或驾车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行为; 2、因逃逸致人死亡处罚为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结果情形下行为与结果的联系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03
      结果情形下行为与结果的联系。它是两个首尾连接的必然因果关系之间的联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如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是发生在两个必然因果环节发生联系的情况下,即第一个原因在引起一个必然结果的过程中或引起后,又偶然与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衔接,又引起另一结果发生。是由偶然因果关系连接两个必然因果关系,是由一个“偶然”将两个“必然”联系在一起形成
    • 行为与结果关系不一致的判断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15
      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第二,不能因为结果严重就断定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行为人能否预见结果发生与实际发生的结果是否
    • 如何区分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1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 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