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工不服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理
职工不服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理,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政府提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员工不服劳动仲裁结果怎么处理
员工不服劳动仲裁结果,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对于下列争议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不能再向法院起诉: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n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处理职工投诉不满
255人看过
-
劳动保障监察员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滥用职权怎么处理
63人看过
-
劳动者不服《劳动保障监察告知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吗
253人看过
-
哪些劳动保障监察适用、执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296人看过
-
劳动监察行政处理决定劳动监察行政处罚决定的区别?
187人看过
-
劳动监察行政调解不服怎么办
188人看过
-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审批程序,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有哪些山东在线咨询 2021-10-251、劳动和社保监察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年审等方式。2、执行劳动和社保监察公务应由两名以上劳动和社保监察人共同进行。出示执法证明书,通知检查机关监察的内容。要求和。
-
如果劳动监察不履行行政处罚,劳动监察如何处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6你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但行政执法权是由行政机关在调查核实情况下、在法律限度内自由裁量行使的,因此,你申请不等于行政机关必定要按你的意思处理。如果行政机关没有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是不作为行为,你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促使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职责。简单、直白地说,就是你无权命令劳动监察部门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处理问题。
-
劳动保障监察法规定,由什么人民政府支持、协助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06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条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支持、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第四条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监察执法条件的组织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受委托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组织中的劳动保障监察
-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监察是哪一项贵州在线咨询 2022-12-0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
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复议答复是哪些?台湾在线咨询 2023-04-06劳动仲裁受理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属于下列情形的,由当事人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