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方法规定及解释深度解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2 19:45:03 300 人看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八条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目的而设立或者设立后主要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的通知

第九条

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注意是否有被胁迫情节,是否存在成年人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九)传授暴力恐怖或者其他犯罪技能、经验,依法不能认定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以传授犯罪方法罪定罪处罚。为实现所教唆的犯罪,教唆者又传授犯罪方法的,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怎么处罚

1、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举动犯,不存在既遂未遂之分。凡有了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哪怕是刚刚着手,只要结合全案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就应按既遂追究,并不存在未遂问题。至于是否全部完成行为人所计划的传授行为,可以作为影响案件社会危害性和量刑的一个因素。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7日 01:0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未成年犯罪相关文章
  • 遗产析产的深度解析
    法律综合知识
    关于遗产析产的深度解析析产亦称为财产分析,这是指当财产所有人自愿达成共识并依据特定准则,将共同拥有之财物进行公平分割,从而使每个共有者得以享有自己的份额。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大家族的财产分配及夫妇在离婚过程中财产的解决之中。关于公民离世之后,共同生活的人或财产共享者以及继承人针对如何处理遗产,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释,一般的处理流程是先确定财产分割方案再进行继承。《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条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2024-08-03
    269人看过
  • 教唆罪证据的深度解析
    教唆罪的证据主要是关注证据已经相互印证的证据链,而不是孤立的证词、证言等表面现象。具体证据包括证人、证词、录音、录像、通话记录、手机短信等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有口供证据,只有一个证词证明涉嫌教唆,一般不能直接定罪。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证词相互确认,毫无疑问,即使是有利的证据链。教唆罪是指通过劝说、引诱、指示、鼓励、收购、威胁等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使其按照教唆人的犯罪意图犯罪,即构成教唆犯罪,教唆犯与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教唆不满14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定罪量刑。教唆罪如何进行判定教唆罪的判定:1.须有教唆之行为;2.须被教唆者为特定之人;3.须被教唆者为有责任能力;4.须有教唆之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
    2023-07-05
    72人看过
  • 受贿罪规定及司法解释
    受贿罪规定及司法解释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一、《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六条: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第三百八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023-04-13
    99人看过
  • 抗税罪解释及法规
    刑事责任年龄
    抗税罪一般是指,肩负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个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故意违反税收法规,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触犯抗税罪的犯罪嫌疑人,通常不仅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还会被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如果犯罪情节严重的,不仅会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还会被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金。抗税罪如何认定抗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的个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故意违反税收法规,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1、抗税罪与欠税的区别,欠税,又称拖欠税款,是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由于客观原因超过了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一般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欠税与抗税罪在主观上都具有故意性,行为都具有公开性,既欠税人未缴税款与抗税罪的拒不缴纳税款一样,
    2023-07-01
    57人看过
  • 非法拘禁犯罪的重要规定和两高相关解释解析
    相关司法解释:《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主文中关于非法拘禁罪的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2.3次以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3.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殴打、侮辱等行为的;4.非法拘禁,致人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5.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而非法拘禁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主文中关于非法拘禁罪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构成非法拘禁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犯罪情节一般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致一人重伤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
    2023-07-03
    71人看过
  • 脱逃罪法规和司法解释全面解析
    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和改造场所逃走的行为。我国刑法对脱逃罪的法条和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触犯脱逃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会被法院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国的监狱法规定,在服刑期间,如果罪犯故意实施犯罪的,那么法院会依法从重处罚。如何构成脱逃罪1、脱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
    2023-07-01
    276人看过
  • 保险合同解释原则及方法探析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曹菁英国著名法官丹宁曾说:“在法律的日常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对文件的解释。”可见,正确理解包括合同在内的各种文件是正确地运用法律,公正地处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保险行为,促进规范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形成,树立全新的行业形象。第四,当务之急要狠抓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保险合同理论研究,为实务操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指导。最后,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合同解释人员的理论素养,增进他们灵活运用原则和方法,妥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亦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当然,保险合同解释作为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立健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完成。我们的要著则是缩短工期,保质保量!
    2022-04-15
    382人看过
  • 精神损害赔偿规定的司法解释及其应用解析
    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精神损害又称无形损害,是指行为人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使公民产生恐惧,悲伤,怨恨,绝望,羞辱等精神痛苦,以及使公民神经受到损伤等。国内学者外对精神损害的概念又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精神损害是基于心理作用致使他人痛苦不安及发生精神状况的异常;另一种则认为,精神损害是基于一定行为致使他人尊严,威信降低;还有一种观点以《牛津法律大词典》为代表,它给精神损害定义为“不仅仅是一种惊吓,而且是一种可辨认的身体或精神上的损害,它不是由于身体撞击而引起的,而是所见,所闻或它经历通过大脑而产生。”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不能用金钱加以衡量。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民法保护人身权主要方法,是赋予受害人排除妨害和侵害人承担非财产性责任方式的请求权。但事实上,受害人为排除妨害要开支必要费用。侵害人只承担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在大多数下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达到制裁违法,填补损害,
    2023-07-02
    192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解析及法律规定
    【概念】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解析】介绍人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关系、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还必须具备情节严重的条件。必须与贿赂行为的双方都有联系,是根据行贿、受贿双方的意图办事:1、行贿人实施行贿行为而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2、为受贿人收受贿赂而向他人介绍贿赂;3、情节严重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2、介绍贿赂数额不满上述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为使行贿人莸取非法利益而介绍贿赂的;(2)三次以上或者三人以上介绍贿赂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
    2023-06-11
    63人看过
  • 减刑假释制度解析
    减刑、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减刑、假释的适用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或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使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由于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因而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减刑假释新政策刑法关于减刑假释的政策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性、无期徒刑的
    2023-07-03
    116人看过
  • 头发亲子鉴定:准确度及操作方法解析
    头发可以做亲子鉴定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头发可以作为亲子鉴定的样本之一,但是它并不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在亲子鉴定中,最常见的样本类型是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细胞。这些样本通常比头发更容易采集和分析,因为它们含有更多的DNA信息。然而,头发也可以用于亲子鉴定。事实上,头发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亲子关系信息。这是因为头发中的DNA含量比其他组织更高,而且头发中的DNA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不会丢失或降解。因此,如果正确采集和分析头发样本,它可以提供非常准确的亲子关系结果。如何采集头发样本进行亲子鉴定呢?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来采集头发样本。通常建议从头部后部或侧面收集一些较长的头发样本。然后使用剪刀或剃须刀将头发剪下,并将其放在一个干净的纸巾上。需要用胶带将纸巾包裹起来,并将其放入一个信封中寄送给专业的检测机构。一旦头发样本到达检测机构,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他们会使用特殊的试剂来提取头发
    2024-07-25
    168人看过
  • 强奸罪解释及案例分析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强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强制性交),是一种违背被害人的意愿,使用暴力、威胁或伤害等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渎职罪罪名详解1、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2、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
    2023-08-06
    167人看过
  • 诈骗罪的构成条件深度解析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违法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已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2023-07-02
    156人看过
  •  究竟哪一方具有最终解释权?法律角度解析
    最终解释权条款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赋予格式条款拥有者权利进行解释,但这可能导致滥用和免除提供者的责任。因此,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或限制了最终解释权条款的使用。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格式条款,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是违反该条款的一方。但按照最终解释权条款的要求,最终解释权人有权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实际上多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解释,免除了格式条款提供方的风险和责任,所以格式条款形式的最终解释权条款无效。最终解释权原则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最终解释权原则的法律依据可以在多个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中找到。在《联合国宪章》中,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国际法的原则,其中包括了最终解释权原则。该原则表明,国际法院的判决是终局性的,当事国必须履行国际法院的判决,否则国际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执行判决。在国内法律方面,我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也明确规定了最终解释权原则。该条规定,法律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这一规定为
    2023-11-10
    473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纠正其错误行为,以防误入歧途。 预防未成年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唯有凝聚全社会力量,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心理干预、守牢法律底... 更多>

    #未成年犯罪
    相关咨询
    • 危险物品罪司法解释解析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7-20
      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后果特别严重,主要是指致多人伤亡的;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等。
    •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解析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09
      《劳动法》第九十二条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矿山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矿山企业主管人员对矿山事故隐患不采
    • 两高司法解释污染环境犯罪的分析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2-0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犯罪的特点和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用18条对相关犯罪定罪量刑标准的具体把握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一)明确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二)明确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环境监管失职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除污染环境罪外,环境污染犯罪
    • 2022深圳侮辱罪司法解释如何规定
      澳门在线咨询 2023-05-27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
    • 行政处罚司法解释解析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1
      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