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孕女职工主要主动辞职还是公司主动辞退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相应处理也不同。
2、单位如果想与怀孕女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也就是辞退怀孕女职工的话,怀孕女职工没有严重违反公司制度,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是违法的,怀孕女职工可以要求继续上班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工作一年二个月工资,不满一年半年以上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的支付一个月的工资。
3、如果怀孕女职工主动辞职(不问理由),辞职的原因如果是单位的行为违法,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是一年一个月工资。但不能要求继续上班。
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经济赔偿金是补偿金的二倍。
一、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
怀孕女员工被逼辞职,该怎么维权
426人看过
-
因为怀孕被逼要离职,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办
257人看过
-
入职前怀孕隐瞒怀孕事实公司应该怎么办?
198人看过
-
怀孕女职工被逼辞职如何处理?
449人看过
-
怀孕公司被迫辞退,索赔多少?
351人看过
-
单位逼孕妇离职该怎么维权
234人看过
继续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期限履行合同义务。 继续履行可以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出现违约行为时,双方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并根据合同约定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 更多>
-
-
小三怀孕,老公逼离,该怎么办?可以告他们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23小三怀孕,老公逼迫离婚,如果你同意离婚可以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因为男方有过错在分割财产的时候可以要求男方少分或者不分。你要是不想离婚你就不同意。他想起诉离婚就起诉,你一口咬定你跟他还有感情,不想离婚,法院一般不会判决已婚。
-
怀孕被逼离职,可以享有哪些赔偿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09可以要求双倍补偿金标准的赔偿金。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
-
公司逼迫你辞工该要怎样办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14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你能够要求两倍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赔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量,每工作满2年支付一个月薪水作为经济赔偿金,超出半年不够2年的,支付一个月薪水,不够半年的支付半个月薪水。以劳动者本人事实上薪水计量.解除劳动合同单位需要提前30日通知,如果无提前通知的,需要另外支付一个月薪水作为代通知金。司法实践中,经济赔偿金和代通知金通常只有一项会得到支持,你能够自己选择.月薪水是指劳
-
怀孕女职工被公司开除了该如何办湖南在线咨询 2023-10-31女职工在孕期被辞退的,如果被辞退员工不同意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可主张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可主张用人单位赔偿劳动合同解除日至恢复日之间的工资损失;如果被辞退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投诉、举报、申诉,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