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对象主要有哪些?审计机关是如何确定每年审谁不审谁的?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类似的问题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审计署今天表示,从现在开始,审计署将以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知识问答》为主要内容,开展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在活动中,上述类似的问题将得到精准的解答。
审计署透露,按照法律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依法属于审计对象的其他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等是审计对象。
审计机关是如何确定每年审谁不审谁的?对此,审计署表示,属于审计监督的对象很多,但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等现有资源有限,难以做到每年对所有监督对象都进行审计,因此要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制定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组织实施审计。
审计署表示,审计机关对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每年进行审计,对其他审计对象每5年至少审计一次。同时,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审计机关每年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
此外,根据工作需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每年会交办审计机关一些重要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列入年度项目计划,按时完成。
据审计署介绍,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依据既包括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也包括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审计署表示,目前,由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地方性审计法规和规章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开展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是为便于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审计工作。审计署表示,活动中,不仅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审计署还组织编写了《审计知识问答》,问答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国家审计的科学定位、职能权限、工作程序等,如审计法律制度、财政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社会保障审计、金融审计等等。
审计署说,此项宣传活动将在审计署门户网等媒介开设专题专栏,在9月份陆续推出相关内容。
-
昆明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正初步形成
345人看过
-
行政法律框架与行政管理体系的关系
340人看过
-
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框架设计
242人看过
-
WTO框架下国际投资法体系
191人看过
-
拆迁行为是否在法律框架内
69人看过
-
美国审计师独立性框架引介
265人看过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 更多>
-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框架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12所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大体形成,已远不是单项制度的"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有一座由新老制度构成的结构初具规模的"大厦"。老三项制度 1、"三同时"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新老八项制度的配套
-
行政复议体系框架包括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8-09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一般实行类似于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制度,以作为行政相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人,以一定的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
-
-
劳动法的框架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0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内容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内容比较多。
-
形成收养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定是怎样的?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14收养关系是父母子女的关系除了基于血缘关系发生外,可以基于法律行为即收养而发生的关系。收养,形成收养关系是指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将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加以抚养,使原来没有直系血亲关系的人们产生了法律拟制的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法律行为。收养关系可以依法成立,其收养类型主要有:完全收养和简单收养;共同收养和单独收养;私法收养和公法收养;法律收养和事实收养;有效收养和无效收养;生前收养和遗嘱收养。也可以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