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显失公平的认定和处理条件是什么?
合同显失公平的认定条件是:
1、在订立时,该合同对双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注意是在合同订立时。现实生活,买卖房屋合同生效后,因房价上涨,出卖方认为合同显示公平,法院通常是不予认可的。
2、一方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限额。例如价款明显超过了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价格,该超额明显不合理。
3、受害的一方是因为在缺乏经验或者紧迫情况下实施的民事行为。一方明显获利,另一方明显损失。
二、合同显失公平的处理方法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的签订是需要严格基于公平平等的原则来办理的,双方应当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来进行认定处理,如果对相关事项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来进行界定,特别是显失公平的认定也是需要在符合规定的标准下进行处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
怎样认定合同显失公平,显失公平的合同有什么特征
281人看过
-
什么是显失公平,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54人看过
-
显失公平合同的法律规定,合同显失公平的处理方法
195人看过
-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否可撤销,合同显失公平如何处理
187人看过
-
显失公平条款如何认定和变更
176人看过
-
合同是否显失公平可以这么判断以及合同显失公平如何处理
61人看过
-
显失公平合同和重合同该怎样认定呢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06显失公平合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在与对方签订合同中设定明显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条款,致使双方基于合同的权利义务和客观利益严重失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合同。
-
显失公平可以解除合同?什么情况可以认定显示公平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14显失公平可以解除合同?显失公平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一般来说,维持合同法的基础是“契约自由”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自由地决定是否订立合同。自由地决定对方当事人,自由地决定合同的内容和合同形式。那么,什么情况可以认定显示公平?请看下文
-
显失公平合同要怎么认定,最新的规定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3-11-21显示公平合同的认定方式为在订立合同时一方具有利用优势或利用对方轻率、无经验等而与对方订立显失公平合同的故意以及当事人应在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失衡或造成利益不平衡。此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合同显失公平的认定标准,2023最新规定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3-01-28一方获得的利益或另一方所受损失违背法律或者交易习惯等综合衡量;合同订立时,一方利用其优势或者对方轻率、没有经验,或另一方对合同的相关内容缺乏认识的能力,因为某中急迫的情况,并非出自真正的自愿而接受了对方提出的合同条件,认定为显示公平。
-
合同应当如何认定显失公平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25关于合同是否构成显失公平,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认定: 1、获利方主观上存有恶意。即获利一方故意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或他方无经验过于轻率地订立或履行了显失公平的合同。获利方的主观恶意就在于:明知自己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关系上的优越地位和条件会对他方的利益发生重大影响,故意诱使他方提出或接受重大不利的条件,或者明知他方提出或接受不公平条件是出于不知情或草率行事,故意维护这种状态,并从中获利。 2、受损方不具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