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的认定,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应当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新《交通安全法》将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去除了责任二字,反映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机制和理念的变化。公安机关认定书的重点是通过现场技术调查、检查、调查、鉴定等活动,确定道路交通事故的事实、因果关系以及是否有违法或者其他过错,是认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定证据。该证据是法定职能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具有较强的证明能力。在没有充分反驳证据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认定书确定案件事实和因果关系。如果通过审理,可以发现认定书有错误,不接受交警事故认定书,最终根据发现的事实和不同的责任原则确定赔偿金额的分配。
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
复核审查期间,任何一方当事人就该事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止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调查程序合法的,应当作出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复核结论后,应当召集事故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论。当事人没有到场的,应当采取其他法定形式将复核结论送达当事人。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以一次为限。
-
根据路权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463人看过
-
这是什么意思?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01人看过
-
交警根据什么认定交通事故
271人看过
-
出了交通事故什么时候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65人看过
-
电子版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可行性如何?
153人看过
-
如何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起诉
451人看过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后所作的技术性结论,该结论不具有拘束力和执行力。... 更多>
-
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怎么复核?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24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审查流程如下: 1、自交通事故证明或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交管部门提出申请; 2、提交书面申请; 受理申请后进行审查; 4、审核后,做出复核结论。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当事人逾期提交审查申请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
-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规定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27发生交通事故后,由交警部门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对当事人双方的责任进行划分,然后当事人可以根据责任划分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公路管理部门也有过错,那么他们要承担责任;法律追求事实和真相,但更注重证据和细节,如果证据不足,我们的权益很难很好的得到法律保障;而细节更是关系我们的切身利益。
-
路上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根据责任认定原则有哪些?甘肃在线咨询 2021-11-18《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两种不同的责任归责原则。1、机动车间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过错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这意味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也就是说,机动车驾驶员在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发生交通事故时,应
-
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是什么?是交通事故认定书吗?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10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0 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不是事故认定书,交警部门划分交通事故责任。
-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各方均有证据的如何确定交通事故责任比例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28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各自的主张分别承担举证责任。 2、交通事故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相对于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机动车具有更强的机动性能和回避能力,在双方均违章的情况下,机动车驾驶人的风险是侵害他人导致的赔偿风险,而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的风险则是自身的伤亡,因此,机动车驾驶人理所当然地要承担更高的危险注意义务。 3、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在民事诉讼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