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讯近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受理了一起因为商场积分卡宣传引发的纠纷。商场宣传称跨年使用积分卡能自动产生5000点积分,柳女士办理了积分卡,但是商场贴出跨年的宣传海报时却明确只有消费600元以上才能使用积分卡,感觉上当的柳女士将怀柔区某大型商场告上法庭。
据原告柳女士称,2008年11月20日,在被告某商场内参加其海报活动,内容是消费100元交10元押金即可办理积分卡一张,此卡在一个月可自动产生5000点积分,价值人民币100元。柳女士当即办理两张积分卡,并交了20元押金。卡上内容为:“活动结束后,活动购物卡内自动产生5000分(即100元)12月跨年活动购物积分,请妥善保管(详细使用细则见12月下旬活动海报)”。但是在2008年12月25日的跨年海报中,被告限定了使用积分卡的积分需要消费600元以上,柳女士认为这是该商场故意诱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柳女士认为,被告的策划的两次促销宣传是有关联的,间隔时间长达1个月,第一次海报宣传并没有提及一个月后使用积分卡需要消费600元以上,在跨年海报公布后,自己深感是该商场的宣传陷阱。同时柳女士提出,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过程中,发现被告宣传活动并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批。
经过多方协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柳女士将该大型商场起诉至法院,要求该商场承担因为诱骗、误导消费者行为而造成的各项损失500元,返还积分卡押金20元,并且要向原告道歉。目前,怀柔区法院立案庭已经正式受理了这起因为积分卡的使用而引发的纠纷,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
消费者商场积分卡纠纷如何处理
101人看过
-
律师:商家误导消费者有权退卡
277人看过
-
消费者如何被诱导消费
359人看过
-
违反消费者权益的误导性消费
146人看过
-
误导消费者消费违反了什么法律
105人看过
-
商家诱导消费者消费是多少
225人看过
消费者应当是公民为生活目的而进行的消费,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范畴。 国家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体现在法律规范上,即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经营者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偏重其义务规范,对消费者偏重... 更多>
-
商场出售夸大功能的美容保健品,导致消费者受误导,消费者应如何宁夏在线咨询 2023-06-13对商场夸大美容保健品功能的现象,应当区分情况进行分析:第一,如果夸大的事实明显不符合产品的实际情况,消费者本身又无判断该商品的经验,而是信赖商家的说明而买进该美容保健品的,则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主观上存在有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双倍返还的规定,请求商场双倍返还美容保健品的价款。第二,如果夸大的事实并没有超出产品本身功能的范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事实,则消费者可以请求退货。但
-
如何投诉误导消费者广东在线咨询 2023-05-27可以拨打315投诉,或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1、和经营者发生纠纷后,如果要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该经营者,纠纷时间应当在两年以内,超过这个时间消费者协会就不再受理投诉。 2、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实行以地域管辖为主、级别管辖为辅、就近受理的原则,需要相关联的消费者协会协助的,相关的消费者协会应当给予协助。 3、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可以采取书面和口头的形式。 4、消费者投诉应递交文字材料或有消费者签字盖
-
误导消费者怎样赔偿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2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
-
如何处罚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02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姓名、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
民法典规定买金饰消费商家误导消费,不愿意退货江西在线咨询 2024-08-291、买贵东西了,商家不出退,如果达不到显失平等的程度,是不能退货的,即只要显失平等的,就能够要求撤销合同,退货。 2、在商家买下物品,与商家之间隶属买卖合同关系。价格是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两方商量确定。同样的商品,分别的商家可能会确定分别的价格,只要消费者接受了该价格,就不能随意要求退货。 3、要求退货,实质是要求解除合同或者撤销合同。因价格高了,不符合解除合同的要求,只能从撤销合同的角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