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期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2 21:01:20 487 人看过

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期限,是指认为劳动保障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法定有效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劳动保障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只有在法定有效期限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才受理。否则,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规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的期限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促使认为劳动保障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时行使行政复议申请权,以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另一个是为了保证行政效率,及时了结行政争议,以使劳动保障行政机关能够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9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劳动保障具体行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自然灾害以及社会原因引起的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09:4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劳动保障相关文章
  • 劳动者不服《劳动保障监察告知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吗
    张某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公司为了赶工期,经常加班加点,又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就连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也时常拖欠。张某无奈之下,向公司作出《同意张某辞职的决定》。张某认为,公司违法在先,自已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在后,公司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于是,张某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反响该公司存在拖欠工资、不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违法行为,要求劳动保障部门撤消公司作出的同意辞职决定,并责令该公司陪礼道歉,消除影响;责令公司依法支付拖欠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劳动保障部门受理了张某的举报,初步查证的事实是,张某与公司就工资和经济补偿金发生的争议,已经劳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且该仲裁裁决已得到执行。鉴于以上事实,劳动保障部门发出《劳动保障监察告知书》告知张某:(1)关于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的争议,劳动劳动争议仲裁已解决;(2)同意辞职决定,属于公司的用
    2023-06-13
    253人看过
  • 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多久?申请行政复议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多久(1)一般情况下,申请复议的法定期限为申请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法》第9条第一款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原来的法律、法规规定复议申请期限不满60日的,一律按照本法规定,即复议申请期限为申请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之日起60日内。(2)原来法律、法规规定超过60日的,按照原来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此,《行政复议法》第9条第一款也作了相应规定,即“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这是指除《行政复议法》以外的法律所规定的申清期限。例如,《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人对专利局驳回申请决定不服的,其复议申请期限为3个月,则该案复议申请期限仍为3个月。(3)《行政复议法》第9条第二款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这里的不可抗力是指不可预测、不可避免也不能克服的客观事实,
    2023-05-06
    435人看过
  • 行政复议申请:保障税收保全权利
    税收保全措施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起诉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与税务机关发生纳税纠纷时,必须先按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2、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3、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起诉人民法院;4、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履行的,税务机关作出处罚决定的,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税务机关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如何处罚1、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不当,造成纳税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由税务机关依法承担赔偿的责任。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二条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
    2023-07-08
    235人看过
  • 什么是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资格是什么?
    所谓被申请人是指申请人认为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申请复议,由复议机关通知其参加复议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即指作出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行政复议被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具有行政复议权利能力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即①必须是享有行政职权;②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③有独立的组织形式,而不是一个机关的内部单位。(2)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组织。(3)必须经行政复议机关通知。即被申请人资格最终由行政复议机关确认。申请人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必须指明被申请人,没有明确的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可拒绝受理,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认为被申请人不合格,则可依法予以更换。
    2023-04-24
    55人看过
  • 拘留的行政复议期限在什么时候申请?
    一、拘留的行政复议期限在什么时候申请?行政复议在60日内申请。复议机关受理后,在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法律规定短于60日的从其规定。情况复杂的,经负责任批准,可以最多延长30日。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回复的视为受理。二、行政复议的程序行政复议程序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所遵循的步骤。它在性质上属于行政程序。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相比,具有简易、高效等特点。但是,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裁判制度,又具有准司法性,所以在程序上应尽量司法化,以保证复议活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行政复议实施条例一、申请与受理(一)申请行政复议是依申请行为。它以行政相对人主动提起为前提,即相对人不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不能主动管辖。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
    2023-06-02
    105人看过
  • 行政复议法保持申请强制执行期限
    你好,诉讼离婚分为三个阶段:起诉、审理、判决。孩子的抚养权主要以对孩子的生长有利为原则一般的未满两周岁的孩子由女方抚养满两周岁的孩子夫妻都是有权争取抚养权的。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提交起诉书以及以下相关的证据材料:(1)原告方的身份证原件,审核完即归还原告。(2)双方夫妻关系的证明,一般可提供结婚证和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3)夫妻共同财产的证明,一般提交财产清单即可,具体在开庭时提交也可。(4)有子女的还应当提交子女的出生证明、户口簿。(5)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离婚,原告还要从法院开具判决生效单。需要起诉书、结婚证、身份证。离婚诉讼的完整流程1、有二审:起诉受理审理调解判决上诉二审判决立即生效2、不上诉:起诉受理审理调解判决到期生效3、调解离婚:起诉受理审理调解达成调解协议4、撤诉的:起诉受理审理调解撤诉(撤诉可以在判决前的任何阶段)以上便是离婚去法院起诉需要什么手续的相关内容
    2023-07-05
    347人看过
  • 行政复议期限是多少天(拆迁行政复议申请书范文)
    当前,“信访不信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群众遇有行政争议的路径依赖仍是信访申诉,而非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机制。尤其是与征地拆迁相关的案件,许多被拆迁人在拆迁遇到补偿纠纷、违法强拆、征迁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等情况时,想到的救济途径往往不是行政复议或是行政诉讼,而是周期较长的“信访”。究其原因,主要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相对滞后,法定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知悉度和权威性不足,老百姓在不了解如何通过法定渠道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不愿意选择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在老百姓的认知里,与他们打官司只会输,根本就没有赢的机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就行政复议而言,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重要的层级监督制度,也是化解“民告官”行政争议、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定渠道,只要老百姓运用好了行政复议这一救济途径,那么我们的合法权益也会得到一定的保障。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七条,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
    2023-06-04
    383人看过
  • 计算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原则
    一般原则《行政复议法》第四十条规定,行政复议期间的计算,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的规定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行政复议的最长申请期限关于未告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时的最长申请期限,《行政复议法》没有作出规定,行政诉讼领域对此曾有过比较热烈的探讨。行政管理相对人确实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只能从实际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但是如果时间太长了,确实还有法律关系稳定性、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等问题,所以需要有个限定,但应当照顾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取舍。关于未告知申请权及期限时的最长申请期限,《行政复议法》也没有作规定。行政诉讼领域对类似问题已经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一般认为,对行政机关没有告诉诉权和诉讼期间的,应当注意适用特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的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
    2023-06-13
    472人看过
  • 申请行政复议没有告知行政复议期限我该怎么办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一、行政诉讼时效时间如何计算行政诉讼时效的起算一般是从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提起行政诉讼。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4、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
    2023-03-25
    62人看过
  • 社会保障如何申请行政复议程序
    一、社会保障如何申请行政复议程序(一)对劳动行政执法部门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办证、审批、登记、认定工伤等方面不作为的。(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未依法履行保护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的。(四)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决定不服的。(五)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具体行为侵犯相对人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合法权益的。(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违法收费或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二、行政复议管辖1、对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行政执法做出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到本级政府法制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到市劳动和保障局法制监察处申请行政复议。2、对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具体行政执法部门做出的上述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到市政府法制办复议处或者省劳动保障厅法制监察处申请行政复议。三、行政复议案件受理(一)各级劳动保障行
    2023-06-06
    303人看过
  • 保障性住房申请行政复议合理吗?
    一、保障性住房申请行政复议合理吗?保障性住房申请行政复议是合理的。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如果对公民的利益产生侵害,公民有多种救济手段,申请复议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行政机关在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如果决定受理,会通知给申请人。等拿到复议决定书后,当事人不服的还能进一步的提起行政诉讼。二、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1、独立复议原则。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2、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合法是指要求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的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不同的复议决定。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复议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开原则,是要求行政复议的依据、程序及其结果都要公开,复议参加人有获得相关情报资料的权利。及时原则,是要
    2023-06-16
    107人看过
  • 超过期限可否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情况判断。申请行政复议超出期限如果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行政复议期限是六十日,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第十一条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一、行政复议的要求申请人具有主体资格根据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申请人。有权申请行政复
    2023-06-22
    271人看过
  • 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期限规定是什么
    被申请人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期限规定是:对复议决定不服,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得再向复议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制度,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一、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1、独立复议原则。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2、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合法是指要求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的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不同的复议决定。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复议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开原则,是要求行政复议的依据、程序及其结果都要公开,复议参加人有获得相关
    2023-02-12
    364人看过
  • 申请劳动行政复议注意事项
    一、申请复议范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劳动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5日内,向广州市劳动局申请复议。如:?(一)对罚款、吊销许可证与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财产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劳动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劳动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劳动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劳动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劳动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劳动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劳动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九)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可以申请复议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二、申请复议条件?申请复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2023-06-06
    483人看过
换一批
#社会保障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保障是指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的总和。劳动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这是区别于其他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 更多>

    #劳动保障
    相关咨询
    • 行政复议期限申请条件行政复议期间申请有什么限制
      上海在线咨询 2021-08-10
      行政复议申请的时间限制是行政复议申请人应自知道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之日起六十日内申请行政复议。除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逾期就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 行政复议申请有什么时间限制?申请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行政复议申请有什么时间限制: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得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又做出相应的补充,该条规定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计算,依照下列
    • 行政复议答复劳动保障的规定是哪些,有哪些期限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4-06
      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劳社部令第13号)第六条规定:下列社会保险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的; (二)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 (三)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按规定记录社会保险费缴费情况或者拒绝其查询缴费记录的; (四)认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法收取费用或者违法要求
    • 行政复议申请人申请复议人的行政权限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27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申请人必须是行政相对人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一种客观形态。为了达到行政行政职权的目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以人作为承受对象,这样的人称为行政相对人。凡是合法权益手具体行政行为不利影响的人都是行政相对人。 根据行政相对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直接与否,行政相对人又可以分为行政对象人和行政相关人。 行政对象人是直接承受具体行政行为的人,如行政处
    • 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复议答复是哪些?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4-06
      劳动仲裁受理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属于下列情形的,由当事人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