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签订合同前必须认真审查交易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在达成交易前,可能地要求对方提供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法人资格证明书、法人授权委托书、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等书面材料。若交易方为异地企业,可以委托当地律师向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了解其合法性。切忌单凭熟人介绍等不规范做法草率签订合同。此外,企业的履约能力应重点考虑,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尽可能地调查交易方现有的、实际的经营情况,掌握对方的实际履约能力。
2、招签订合同时应由律师或企业法务人员严格审查合同条款,由于合同术语的专业性要求,律应由师或企业法务人等法律专业人士逐条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特别是交易方交货要求、质量标准、结算方式、价格条款等要力求表述清楚、明确、完整,不能含糊不清或出现歧义理解,以防留下隐患。
3、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堵塞合同欺诈渠道。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导致合同诈骗行为发生的几率加大,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地完善、健全内部合用管理制度。制度:合同签订程序和审批制度、查询对方资格和资信制度、专用章与合同文本管理使用制度、履行跟踪监督制度以及补救、报案制度等。
一、订立合同如何防止被欺诈
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前做到三要,即
(一)要对方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的,要求对方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杜绝凭关系或熟人的介绍草率签订合同的情况;
(二)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
(三)要掌握与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
签订合同时严格审查合同条款。应严格审查合同内容,使权利、义务对等、条款规范、约定明确,以利履行。合同主要条款不能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以防止对方利用条款设置骗局,留下隐患。这项工作,应由法律顾问(律师)把关。
建立健全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根据具体情况,从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企业应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完善而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
-
避免欺诈的合同条款
198人看过
-
租赁合同注意事项:避免纠纷指南
208人看过
-
避免合同欺诈:提存公证
255人看过
-
如何避免担保合同欺诈
203人看过
-
签合同时如何避免合同欺诈?
212人看过
-
租房时注意几点避免租赁欺诈行为
366人看过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有: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 2、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 4、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撤销或者变更。... 更多>
-
租房合同避免陷阱及注意事项香港在线咨询 2023-06-07合同中约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租人不得收回住房,承租人也不得放弃这一住房而租赁别的住房。期限到了之后,承租人将住房退还给出租人。如果承租人要继续租赁这套住房,则要提前通知出租人。经协商,出租人同意后,承租人可继续租赁这套住房。如承租人要搬走,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新住处,出租人应酌情延长租赁期限。
-
避免涉外经济合同纠纷要注意哪些事项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131、订立合同,应当依据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订立合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不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3、合同应当视需要约定当事人对履行标的承担风险的界限;必要时应当约定对标的保险范围。 4、对于需要较长期间连续履行的合同,当事人应当约定合同的有效期限,并可以约定延长合同期限和提前终止合同的条件。
-
购房合同欺诈行为如何避免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25买方通过下列措施预防合同履行时的欺诈行为: 1、在交货时,根据合同约定卖方要求买方提供担保。买方不提供担保的,卖方可拒绝交付货物。 2、卖方在履行买卖合同中防范欺诈的主要措施就是确保卖方能在交付货物。转移货物的所有权之后,顺利获取买方支付价款。
-
民法典中怎样避免合同欺诈重庆在线咨询 2023-07-221、签订合同前必须认真审查交易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在达成交易前,可能地要求对方提供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法人资格证明书、法人授权委托书、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等书面材料。若交易方为异地企业,可以委托当地律师向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了解其合法性。切忌单凭熟人介绍等不规范做法草率签订合同。此外,企业的履约能力应重点考虑,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尽可能地调查交易方现有的、实际的经营情况,掌握对方的实际履约能力。
-
避免借贷纠纷应注意什么事项?宁夏在线咨询 2023-06-261、民间借贷,要注意考察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判断其是否具备偿还能力并了解借款人诚信记录,切莫因碍于面子、听信花言巧语或接受小恩小惠而盲目借款 2、借贷时要订立书面借贷协议,载明借贷双方的姓名、借款种类、币种、数额、时间、期限、用途、利率、还款方式、保证人和违约责任等条款,签字画押,双方各执一份,妥善保存,还贷时要收回借条 3、近几年,一些个体企业或个人利用人们贪图高利的心理,抛出高利息诱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