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月1日起施行。《解释》共19条,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对傍名牌、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一个涉及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
名牌不能想傍就傍
案例一乳业集团诉超市经营者及一乳业公司的酸酸乳产品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于2006年12月有了结果。法院认为,原告从2000年起在其生产的乳饮料上持续突出、广泛使用酸酸乳,其广告词在相关消费者中广为知晓,而且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也逐年显著上升,使该乳饮料产品成为被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知名商品。被告在相同的乳饮料商品上使用原告酸酸乳特有的包装、装潢,足以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或相关公众对其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构成不正当竞争。
解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这些手段就包括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
何为知名商品?《解释》对其作了明确界定: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法院认定知名商品,应当考虑该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销售额和销售对象,进行任何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域范围,作为知名商品受保护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解释》规定构成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条件是具有区别商品来源的显著特征的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的装饰、营业用具的式样、营业人员的服饰等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整体营业形象,可以认定为装潢。
《解释》还对混淆知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进行了界定。
宣传不能引人误解
案例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抛出重磅新闻,2006年的那次因为德国欧典而更具轰动性。以往宣传中号称百年品牌,居然只注册了6年;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其德国总部根本是子虚乌有,更不用说欧洲的1个研发中心、5个生产基地了。如此开国际玩笑,那家公司付出了代价:北京市工商部门认为其宣传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了处罚。
解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对虚假宣传的内涵并不明确,大量的片面、对比广告是否也在此列?
按照《解释》规定,列举的三种行为可以被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解释》同时规定,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反向工程确认合法
案例宋某自筹资金开办了一家机械配件厂。不久,他发现市场上销售一种新型煤气灶具,就购买了一台,利用在大学学到的机械知识和原理,将此灶具拆开研究,分析出该灶具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宋某按照自己研究出来的技术方案自行生产了灶具,原灶具制造者指控其窃取了该公司的商业秘密。
解读《解释》共有九条是有关商业秘密的,包括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秘密性、经济实用性、保密措施等的界定。
《解释》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通过反向工程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合法,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者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所谓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此规定引起业界一阵兴奋,认为这排除了法律风险,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
为避免该条款被滥用,《解释》同时规定,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知悉了他人的商业秘密之后,又以反向工程为由主张获取行为合法的,不予支持。
客户名单明确界定
案例王某原是江苏一从事纺织品出口业务的公司的员工,掌握了公司七个日本客户名单。公司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了保密条款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2001年3月中旬,王某离职自己成立了公司,直接与日本客户进行业务联系。法院认为,王某非法披露、擅自使用客户名单,侵犯了原公司的商业秘密,判决其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32万元。
解读客户名单大概是目前有关商业秘密侵权中最普遍的一种,显然,不是所有的客户名单都是商业秘密。但司法实践中,对其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解释》规定,客户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交易的习惯、意向、内容等构成的区别于相关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户信息,包括汇集众多客户的客户名册,以及保持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特定客户,构成商业秘密中的客户名单。
《解释》还规定,客户基于对职工个人的信赖而与职工所在单位进行市场交易,该职工离职后,能够证明客户自愿选择与自己或者其新单位进行市场交易的,应当认定没有采用不正当手段,但职工与原单位另有约定的除外。
出台背景及过程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十几年来,市场经济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商业秘密的保护、傍名牌等等热点问题,都涉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和制止。但是这部法律的一些规定过于原则,对有些新发生的行为没有明确,当时也不可能作出的界定。对这类新案件,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如何更好地适用这部法律是对知识产权法官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开始着手制定《解释》,经过反复修改,2005年底通过中国法院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据统计,反馈的修改建议有2000多条,经过再次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此后,又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法院、有关国家机关、行业协会、专家征求意见,甚至有些国外的专家和组织也提出了修改意见。2006年8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主要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基本达成共识。最后于2006年12月30日,《解释》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12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
【不正当竞争】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的界定
205人看过
-
不正当竞争名词解释是什么
311人看过
-
《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及其注释
107人看过
-
法院对反不正当竞争中权利人保密措施的解读
347人看过
-
【反不正当竞争论文】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法
88人看过
-
【反不当竞争法】法律交叉与不正当竞争
490人看过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采用符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认的商业道德、信守诚实信用原则的商业正当手段进行竞争的行为。正当竞争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正当竞争具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 更多>
-
《反不正当竞争法》新旧条文应该怎么解读?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19应当说在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给删除了,不仅是这些。这次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时候,对于与有关法律衔接的问题,我们有的转致到其他的法里,比如新的广告法、新的商标法实施之后,有的在新的法律中已经做了规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再做规制。您说到的涉及到搭售的问题,因为实际上在经济活动中,有的同志就提出来,实际上在小的一些经营的活动中,销售什么,怎么去销售的问题,如果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比如刚才您讲的,涉及到
-
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局解读有什么亮点呢?江西在线咨询 2023-04-01简单来说增加禁止“组织虚假交易”的规定。今后,帮助他人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开展虚假荣誉评比等行为,将受到查处。 修订完善了关于仿冒、混淆行为的规定。对仿冒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企业名称、字号、商业活动的标识行为,均作了规定,对打击仿冒混淆的规定更为全面和完善。同时,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与《商标法》实现有机衔接。 更加合理界定商业贿赂行为。明确了商业贿赂中争取交易机会和竞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送审稿修正该如何解读呢?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07一、关于基本原则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中,将原来的“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的原则,修改为“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将原来的“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修改为“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对经营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司法解释是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31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应当视为足以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认定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相同或者近似,可以参照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判断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