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天价彩礼让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频出
彩礼本是一种传统民俗,现在所说的彩礼包括聘礼和聘金,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天价彩礼问题已成为当前乡村社会陋习之一。
目前普遍流传的彩礼标准中,房子、车子、票子新“三大件”成为标配,“一动两不动”指的是一辆汽车和城、村两套住房的聘礼,“万紫千红一片绿”指的是一般不低于10多万的聘金,再加上家具和婚礼费用,少则三五十万、多则近百万元的结婚开支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压力较大。
委员认为,这种陋习不仅侵蚀社会风气、颠覆公序良俗,而且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加剧了农村家庭养老风险,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危及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何农村会出现天价彩礼?委员称,目前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偏低,农村养老焦虑普遍存在。“据对60岁以上农民2020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进行的不完全统计,除了上海、北京、天津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110元、830元、307元以外,全国多数省份普遍在100至200元,与农村人均基本生活成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养儿防老仍然占农村主流,靠嫁女彩礼养老的心态仍难消除。”
同时,中国存在男女比例失调,适婚男女数量不匹配的问题。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4岁的男女比例为114.61:100,25~29岁的男女比例为106.65:100,中西部乡村地区适婚年龄性别比例失调更加严重。
此外,农村传统思想观念落后,婚嫁极度攀比从众。千百年来农村地区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虚荣等落后思想观念难以彻底根除,加上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逐利欲望,造成攀比从众的彩礼婚嫁之风经久不息。
建议:遏制农村天价彩礼陋习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天价彩礼现象,委员建议从三个方面消除陋习产生的土壤,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首先,要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解除嫁女后顾之忧,加大中央财政全额拨付的中西部地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其次,要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增强计生等法规执行力度。”委员表示,要深入宣传、坚决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和国家、各省份有关禁止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维护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
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委员表示,可总结推广我国各地婚俗改革试点的经验成果,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可推广河南省永城市的“零彩礼”经验,为响应移风易俗号召、主动摒弃高额彩礼的“零彩礼”新人举办盛大的集体婚礼,并为其在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扶持,使其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
天津遏制借新农村建设违法开发房地产
363人看过
-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建议加快农保覆盖步伐
355人看过
-
农村交通陋习多安全意识淡薄
420人看过
-
多少彩礼算天价彩礼
489人看过
-
天价彩礼构成勒索罪吗,天价彩礼如何根除
334人看过
-
婚礼彩礼习俗
148人看过
-
农村高价彩礼农村结婚彩礼高问题法律上有什么限制台湾在线咨询 2022-06-30“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
按照传统农村习俗,其实农村彩礼起价10万是不是合法的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09彩礼方面的法律规定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 (二)、 (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
-
有抵制天价彩礼的法律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2-09-07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奢侈浪费办婚礼等问题,民政部日前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针对婚俗陋习,民政部要求,要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积极倡导和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要积极推广人性化的颁证服务,用庄严神圣的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
-
怎样遏制员工私下收钱山东在线咨询 2024-08-261、建立监督机制,由主管监督,层层负责。 2、如果你收费的商家是固定的,建议办理统一的银行卡账户,银行可以按时按月扣除对应账户上相应的钱款。 3、添加微信或QQ群,上门收钱及时通知,收到费用及时反馈,保证和客户的沟通渠道畅通。 4、用人单位虽然不收取员工的押金,但是要签订临时劳动合同,保存员工身份证扫描件和复印件,携款私逃者,无论数额多少,一经发现,立即报警或起诉。(写在合同中,至少起到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