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试用期过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在招聘新员工时,企业为了占据主动,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试用期内的员工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只签订一纸“试用期合同”,待试用期过后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其实这种做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跟据《劳动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根据上述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就应当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也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同意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开始工作之时就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应在试用期之前。
试用期过后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仅是违法的,而且也可能将自己“套牢”。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是弄巧成拙,最终是适得其反。因为,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同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仍受法律保护,而作为事实劳动关系,企业要终止必须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应依法补偿;法律还规定,只签订试用期合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试用期”即为劳动合同期限。显然,试用期内不签劳动合同或只签试用期合同,企业本来是想防止被“套牢”,实际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种做法不可取,正确做法应是同新进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包含试用期的内容。
此外,许多企业认为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尚未最终确定,所以企业不需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其实不然。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虽未最终确定,但确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
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押金、保证金。目前,有些企业以防偷、防跑、防犯规等等为由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押金”、“保证金”等,如果没有押金,就扣下试用期期间的工资做抵押。收取押金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些小企业。其实,这种做法是违反法律的,一旦劳动者向劳动部门投诉,企业是得不偿失。《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或抵押金。对违反以上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
合同订立时重大误解是否存在?
106人看过
-
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中的误区及风险
441人看过
-
关于劳动纠纷存在哪些误区
96人看过
-
未签订劳动合同有哪些存在的问题
242人看过
-
关于订立遗嘱很多人都存在哪些误区
463人看过
-
合同章是否存在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上?
193人看过
劳动合同草案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征求应招工人的意见;也可以由被招工人与企业行政的代表,如厂长、经理,人事处、科长等直接协商,共同起草。 签订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应向被招工人如实介绍本单位的情况,被招工人也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双方经充分... 更多>
-
企业订立劳动合同存在哪些误区,怎么规定的山东在线咨询 2023-08-07企业订立劳动合同存在的误区,包括终止劳动合同也要经济补偿;临时工不签劳动合同;试用期过后再签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先收押金等错误的做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是否存在误解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1《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不尽相同。虽然法律规定的变化易生歧义,从而引起了学术上的争议和探讨。但根据新法优于旧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劳动合同法》无疑居于决定性位置。研究《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有助于我们明晰歧义,定纷止争。《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
-
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误区,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30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误区:试用期内单位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错用竞业禁止和脱密期条款;临时工不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先收押金;员工辞职应经单位同意或批准,否则属违约;终止劳动合同也要经济补偿;将退工手续办理视为单位的权利并以此作为谈判砝码;其他。
-
订立遗嘱很多人都存在哪些误区台湾在线咨询 2023-12-18关于订立遗嘱很多人都存在的误区是: 1.立遗嘱不吉利,立遗嘱应在清醒的时候提早立,增加法律效力; 2.立遗嘱可找家里人作证,代书遗嘱需要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有效; 3.只要是老人的血脉,就能分到一部分房产,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
订立的合同存在诈骗罪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3-09-26有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