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动法律师指出,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并不是劳动者一味的吃亏,企业也有许多困扰,尤其是遭遇就职者存在身份欺诈和简历作假的情况。
上海劳动法律师介绍:所谓学历作假,一般是指低端劳动者,没有学历而伪造学历,低学历而伪造高学历,此学历而伪造彼学历等;所谓虚构经历,一般是指中高端劳动者,没有某种经历或经验而进行虚构,有的则是虚构工作时间和工作职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当防范求职者的欺诈行为,避免导致单位被动招聘。
(一)招聘阶段进行背景调查
用人单位在经过简历筛选和面试后,对候选人不必急于录用,应当根据其简历和面试时的结果进行背景调查。背景调查可以从以下几种渠道进行:第一,可以从公安部门、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查询求职者身份;第二,可以从教育部门、学校查询求职者的学历信息;第三,可以通过求职者之前的工作单位了解求职者的工作表现、离职原因等。对于关键岗位,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的背景调查机构进行调查。
(二)入职时进行个人基本信息登记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没有向用人单位主动告知的义务,单位要预防欺诈,必须主动向劳动者了解情况。单位在新员工入职时应要求其登记各项基本信息,信息内容可以包括用人单位想要了解的各个方面,当然这些信息应当与工作有关,不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登记表上应同时注明信息登记虚假、遗漏的后果,如用人单位可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解除劳动合同等。基本信息登记表应当要求劳动者本人亲自填写,一旦日后因就业欺诈发生纠纷,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三)存在欺诈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发现劳动者的就业欺诈后,如果确实是因为该欺诈行为才导致用人单位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可以即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欺诈的程度足以影响劳动合同的订立,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很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陷入违法解雇的境地。
通过上海劳动法律师的介绍,相信企业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遇到作假简历等情况,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关系,不必担心就职者追究解雇责任。
-
了解贷款欺诈:避免成为受害者
363人看过
-
如何避免加盟商欺诈
119人看过
-
如何避免担保合同欺诈
203人看过
-
劳动者如何避免竞业限制的纠纷
246人看过
-
劳动者如何避免跳槽雷区?
290人看过
-
如何进行企业避免注销
352人看过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
劳动者不辞而别企业该如何做避免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141.保留员工旷工证据(考勤不得以电子档记录,缩短考勤签收周期,尽可能让员工每天签收自己的考勤),达到严重违纪的,发通知至其通讯地址,规定什么时间后做自离处理,保留邮政送达回执。 2.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
如何避免买方在合同中欺诈行为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3买方预防合同履行时欺诈行为应当认真审查卖方的主体资格和资信能力;可以争取合同的起草权;注意合同名称与合同内容一致;注意价款支付及其方式;注意列明每项商品的单价;注意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注意充分重视法律专业人员的利用。
-
企业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企业如何避免劳动纠纷,有哪些相关法律责任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15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一是要树立“先合同、后用工”的劳资观念。合同是通过“君子协定”的方式,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方式先期固定下来,是解决纠纷的最佳工具。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严格合同内容、合同签署、用工管理和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性,明确约定员工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在职培训、费用负担及服务期、竞业限制和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
-
招聘应聘者如何正确避免应聘欺诈湖南在线咨询 2021-11-20防止申请欺诈的方法如下:1。审查申请人的身份、学历、资格、工作经历等信息是否真实;2、检查申请人是否有潜在疾病和身体缺陷;3、检查申请人是否达到法定就业年龄;4、检查申请人是否与其他企业签订了未到期的劳动合同或承担竞业限制义务;5、在招聘劳动者时保存书面材料。《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有
-
商场如何避免价格欺诈安徽在线咨询 2022-12-23模糊标价: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 支招:消费者不要盲目购买促销商品,若确要购买,须先问清促销和优惠的附加条件。 虚假促销:经营者在开展送现金、返券、馈赠、积分等经营活动中,所标示的价格高于本次经营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的。 支招:消费者要谨慎对待商家促销活动,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比较一下促销以前的价格或不搞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