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作用不同借条:在借用关系中债务人向出借人开具的表明债务人有到期“还款赎条”的义务的借款凭证。借条代表的是一种借款合同关系,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给付借款。欠条:交易过后产生应付账款的一方(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具的证明其欠款事实同时表明开具人有到期“还款赎条”义务的凭证。欠条是对以往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表明自欠条形成之日起双方之间形成的一种新的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
2、性质不同借条:借条证明的是借款借用关系,欠条:欠条证明的是双方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
3、产生原因不同借条:借条是一份简易的借款借用合同,做为重要证据,本身就能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法律效力比较强。欠条:欠条是一种经济结算结果,它可以因借贷产生,因买卖产生,因劳务产生,因赔偿产生很多原因都能产生欠条,所以它不能证明单纯是借贷关系。
4、书写内容不同借条: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借条”名称、借款人名称、出借人名称、借款日期、借款事由、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日期、利息、借款人签字盖章按手印、开具日期等。欠条:一般包括如下内容:“欠条”名称、欠款人名称、被欠款人名称,欠款事由、欠款日期、欠款金额、还款日期、利息、欠款人签字盖章按手印、开具日期等。
5、诉讼时效不同有约定了还款时间的借条和欠条:有三年的诉讼时效,均从约定还款时间到期后开始计算。没有约定还款时间的:借条:借条从主张还款时开始计算,有三年诉讼时效。三年内再次主张还款时,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产生新的三年诉讼时效,以此计算最长可达到20年。欠条:欠条从书写欠条之日算起,只有三年的诉讼时效。
6、法律效力不同借条:如诉讼时只有借条,只需简单的陈述借款事实经过即可。欠条:如诉讼时只有欠条,还需准备欠条产生的原因等相关证据,否则可能败诉。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欠条,自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3年内不主张权利的,法律不予以保护;而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欠条,自欠条出具之日起3年内不主张权利的,法律不予以保护。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借条,自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3年内不主张权利的,法律不予以保护;而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还款,但自出具借条之日起超过20年不主张权利的,法律不予以保护。
-
刑诉法与刑法的差异:关键在于法律条文的差异
124人看过
-
现金欠条与现金借条的差异
118人看过
-
湖南欠条与借条关键区别
118人看过
-
山东欠条跟借条关键不同
98人看过
-
内蒙古借条和欠条的关键不同
64人看过
-
欠条与借条的法律差异及解释
232人看过
欠条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凭证,通常由债务人书写,载明欠款人、债权人、欠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事项,并由债务人签字确认。 在欠条中,应当注明借款用途、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以避免日后产生争议。需要注意的是,欠条应当是合法有效的,并且... 更多>
-
湖南车辆违章罚款及罚款的关键差异?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7车辆违章罚款查询之后交罚款的方式如下 违章扣分应该去车辆辖区车管所或交警队处理。如果是在不知道交警队在哪里,就去当初新车注册上户的车管所处理即可。 处理时需带齐以下资料: 1、记分人身份证原件; 2、记分人驾驶证原件; 3、记分人本人到场; 4、违章车辆行驶证原件; 5、现金和银行卡(备用,部分地区只能刷卡缴费) 带齐以上资料,记分人直接去车辆辖区车管所或交警队处理违章即可。
-
-
借款人的欠条与借条的关系江西在线咨询 2021-03-10借条、欠条都是某种手续、凭证,都是证据,权利人都可以拿着欠条或者借条当作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借条、欠条的相同之处,但是我们不能把借条等同于欠条。 借条是证明借款关系,欠条则是证明欠款关系,从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角度讲,两者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人民把借条与欠条混淆等同的重要原因。
-
一字之差欠条与借条如何区分?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2欠条与借条的区别:一、借条证明借款关系,欠条证明欠款关系。借款肯定是欠款,但欠款则不一定是借款。借条形成的原因是特定的借款事实。欠条形成的原因很多,可以基于多种事实而产生,如因买卖产生的欠款,因劳务产生的欠款,因企业承包产生的欠款,因损害赔偿产生的欠款,等等。三、当借条持有人凭借条向法院起诉后,由于通过借条本身较易于识辨和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借款事实,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地陈述借款的事实经
-
紧急避险的关键条件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12构成紧急避险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该危险可能是人的行为引起的;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 2、目的是使国家、集体、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侵害。但是如果是在职务、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在发生与其特定责任有关的危险时,不能为了避免自己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3、所采取的措施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是迫不得已的。 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也即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