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常见误区解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0 09:22:31 92 人看过

由于很多人参与工作未曾知悉劳动法,因此对于劳动合同的认识会产生一定的误区。劳动纠纷律师提醒:一些刚就业的人员,切忌要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终止劳动合同也要经济补偿

上海劳动纠纷律师介绍: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终止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者职工和企业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以及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消失,而结束劳动关系的行为。劳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双方之间由劳动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也随之终止和结束。企业方不再同意续订合同的话,企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误区二:临时工不签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以使用临时工为由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已严重侵犯了这些职工的合法权益。

误区三:签订劳动合同先收押金

外地来沪打工的小王刚刚找到了工作单位。可单位负责人却提出,因为他是外地人,所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收取5000元的抵押金,等劳动合同解除师再退给他。该用人单位这一举动已经严重违反了劳动合同法规。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及其他费用,也不得扣押劳动者身份证及其他证明。

如果在劳动合同上还有其它问题,都可以向上海劳动纠纷律师咨询,切勿认为差不多即可。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5日 04:3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合同期限相关文章
  • 如何避免劳动者维权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不考虑诉求是否属法院受理范围。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四)项之规定,起诉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劳动者要求补缴社会保险的,应向劳动监察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该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误区二:忽视法定时效。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之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再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亦即本案中张某只能主张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但是,法院认为,双倍工资差额的性质并非劳动报酬,而是针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惩罚性赔偿
    2023-04-21
    169人看过
  • 常见投诉误区
    仲裁机构
    误区一:所有消费都可投诉《消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因此,非此对象的消费投诉不属消费者协会的受理范围。误区二:所有购买商品都可投诉两种情况下,购买的商品出现问题,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一种是超过保修期的商品。一种是使用不当、人为造成的损坏。误区三:商品、服务有诈可假一赔十《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也就是说,假一赔一,而不是假一赔十。误区四:所有投诉都可得到精神赔偿《消法》第43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25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但如提出一些过的要求,消费者则应三思。误区五:凡与消费有关都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丢物通常应及时向公安
    2023-06-07
    173人看过
  • 企业过失性解除合同常见误区及厘清解答
    实践中,企业在行使法定的过失性解除权辞退员工过程中,往往陷于一些误区,导致相关法律风险的产生。以下列举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中较常见的误区,并进行相应的法律适用解答。问:员工有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行为,只要能证明该事实,企业就可与之解除劳动合同?答:错。员工违反劳动纪律有一般违反和严重违反之分。只有在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企业还应举出员工违纪事实的相应证据。企业在单方解除劳动关系争议中往往因徒有片面之词却无证据可考而败诉,这体现了证据在诉讼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能证明员工的违纪事实,在证据方面做到确实和充分,员工就可被合法解除。满足事实只是一方面,企业要合法解除还需符合“严重违纪”而非“一般违纪”。发现“员工严重违纪情形”,企业正确解除劳动关系的步骤如下:1.发现员工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2.保留相关违纪证据;3.研判
    2023-04-27
    376人看过
  • 劳动纠纷中常见的法律误区有哪些
    误解一:所有劳动诉求都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劳动者要求补缴社会保险的,应向劳动监察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该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此外,要求补正人事档案内容、要求办理退休手续、要求确认工龄等请求,亦均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不应向法院提出。误解二:自愿放弃的权利可再主张法律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常,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合同的补签问题已达成合意,补签的劳动合同中将用工期限追溯到了用工之日,除非劳动者能够举证证明补签劳动合同时的倒签行为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否则应视为劳动者已自愿放弃索要双倍工资的权利,其再要求双倍工资的,不应予以支持。打个比方,小明同学于2014年入职某公司,但是单位一直没有和他签订劳动合同,直到2015年,单位就劳动合同事项与小明补签,合同期限为2014年至2017
    2023-04-17
    310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的几个常见认识误区
    [摘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没有订立的,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由于不存在书面约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常常对涉及事实劳动关系中涉及的权利义务产生认识上的误解。本人试图对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进行阐述,以对事实劳动关系法律制度进行简单地介绍梳理。[关键词]劳动法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根据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进行调整。在实践中,劳动关系的确立一般有两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在另一些情况下,尽管双方没有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但是只要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的,双方依旧可以成立劳动关系,其权利义务依旧受到劳动法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成立的法律基础是,平等民事主体有权以书面约定以外的形式(如口头形式或者行为
    2023-06-05
    225人看过
  • 劳动争议中常见的法律误解是什么
    误解1:所有劳动索赔均在法院受理范围内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如果工人要求补交社会保险,应提交劳动监察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此外,要求更正人事档案内容,办理退休手续和确认工龄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不应提交法院误解2:自愿放弃的权利可以再次主张法律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般情况下,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补充签订劳动合同达成协议,且补充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追溯至雇佣之日,除非劳动者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补充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的反向签字行为并非真实意思表示,否则视为劳动者自愿放弃要求双倍工资的权利,要求双倍工资,不应该支持例如,小明在2014年加入了一家公司,但公司没有与他签订劳动合同。截至2015年,公司与小明签订了2014年至2017年的补充劳动合同,小明于2016年离职。他希望调查2014年至2015年期间
    2023-05-07
    458人看过
  • 辞职和解除劳动合同的区别解析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1.运用主体不同。解除劳动合同的运用主体可以是用人单位,也可以是劳动者。而辞职、自动离职的运用主体只是劳动者。2.适用原因的性质不同。解除劳动合同适用的原因是双重性质的,既有惩罚性的,又有非惩罚性的。而辞职不具有惩罚性,自动离职往往是一种违法行为。离职和辞职的区别离职和辞职有区别。离职,是一个词语,有两种意思:一指暂时离开岗位,二指离开工作岗位,不再回来。(一)员工离职分为两种:1、员工主动离职,即员工单方面向企业提出离职申请;2、企业因为员工不胜任岗位、试用不合格或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由企业方提出终止双方劳动关系。辞职,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有两种。其一指辞去官职。其二泛指辞去职务。辞职是指职工根据劳动法规或劳动合同的规定,提出辞去工作从而解除劳动关系。(二)辞职一般有三种情形:1、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2、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
    2023-07-07
    176人看过
  • 离婚误区解析:常人易犯的法律错误
    常人对离婚的法律误解:如果对方有婚外情证据,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可以多分。如果对方不同意离婚,坚持离婚的一方一旦向法院提起诉讼,很快就能解决离婚问题。婚前财产会因结婚时间长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只要签了离婚协议,谁也不想反悔。只要分居两年以上,法院肯定会判决离婚。对方起诉离婚,只要坚持不同意离婚,法院就不会判决离婚。离婚诉讼时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离婚诉讼时的常见误区:一、分居二年即可自行离婚。二、先提出离婚会吃亏。三、没和家人商量,法院不能判离婚。四、只要没判离,就有权接妻子回家。五、判离就可以和子女一刀两断。六、既然离婚,见面礼就应该返还。七、假离婚可逃避债务。八、骚扰前妻不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
    2023-07-02
    320人看过
  • 职工和企业劳动仲裁维权的常见误区
    我们希望职工和企业都能走出误区,依法为自己维权。误区:仲裁员包打天下仲裁案件处理中,仲裁员处于居中地位,依法、公正、及时地调解或裁决每一件案子是仲裁员的神圣职责。依法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除了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认知能力、敬业精神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当事人与仲裁员的配合。当事人与仲裁员的配合主要表现在当事人的诉讼能力上。当事人必须严格依法参与仲裁活动,依法、适时、适度地提出自己的仲裁请求。但仲裁实践中,一些当事人认为仲裁员包打天下,因此出现了许多怪现象:一些当事人将申诉书交给仲裁委后便一走了之,认为万事大吉;有的申诉人不懂法,又不愿请律师,全权委托仲裁员处理;有的当事人出庭时,提供不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反而让仲裁员去查;有的当事人不会表达仲裁请求,让仲裁员看着办;甚至有的当事人认为,我向仲裁委交了钱,仲裁员就应把我的事情全包下来并且办妥,否则,就是你仲裁委的错。这种完全依赖并神化仲裁员的做
    2023-06-09
    475人看过
  • 劳务派遣常见法律问题解析
    1.“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如何界定《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对于《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有不同的解读。有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系一强制性条款,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如果在非临时性、非辅助性或者非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那么就可以认定用工单位与派遣劳动者之间为直接的劳动关系。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关于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的规定,属倡导性规定而非强制性规定,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不能因为在非临时性、非辅助性或者非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而被认定为直接的劳动关系。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出台前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曾对“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做了界定,用工单位一般在非主营业务工
    2022-11-13
    210人看过
  •  劳动者维权攻略:轻松解决常见误区,维护自身权益
    - 所有诉求都在法院受理范围之内,法定时效没有期限。- 如果自愿放弃权利,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主张。- 如果未经工伤认定就主张权利,诉讼中本人无需提供证据。- 劳动者可以随时主张权利。- 关于劳动报酬的约定比较模糊,女职工在“三期”期间禁止被解除。- 如果因个人原因需要讨补偿金,劳动者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所有诉求都在法院受理范围之内,法定时效没有期限,如果自愿放弃权利,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主张。如果未经工伤认定就主张权利,诉讼中本人无需提供证据。劳动者可以随时主张权利。关于劳动报酬的约定比较模糊,女职工在“三期”期间禁止被解除。如果因个人原因需要讨补偿金,劳动者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哪些情况女职工不得被解除?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核心内容,女职工在以下情况下不能被解除劳动合同:1. 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 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3. 在孕
    2023-10-11
    316人看过
  • 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汇总
    1.用工满一个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劳动者提交的证件未经验证。3.向劳动者送达劳动合同时未经劳动者签收。4.未保留已向劳动者履行主动告知义务的证据。5.有关试用期期限的约定违反法律的规定。6.试用期内,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7.试用期内的工资低于法定要求。8.试用期内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9.违法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10.在试用期内位劳动者提供专项的专业技术培训。11.没有保留为劳动者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支出费用的凭据。12.竞业限制补偿金在劳动者每月工资中提前支付。13.对法律规定的竞业限制人员范围外的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协议。
    2023-06-10
    419人看过
  • 常见合同欺诈情形分析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套路贷的常见情形1、强行以贷养贷这是最常见的把戏,前面借的贷款到期之后,发现债务人出现还款问题,立马会给你介绍或者干脆直接有人联系你帮你贷款。没有错,一旦你去借款就陷入了他们设计的连环套之中,除了无线叠加借贷金额之外,根本没有办法偿还的清高昂的债务。警方提醒:套路贷经常利用债务人在逾期时焦急心理特点,一旦发现这样软硬兼施给你介绍相同高利贷的借款行为,保留好证据及时报警,否则只会让债务越来越高,甚至有人从3000欠款欠到上百万。2、伪造转账或银行流水众所周知,如果是实实在在的借钱行为,
    2023-07-16
    164人看过
  • 个人信用常见误区
    一、信用记录不良不能申请贷款不少人认为,只要产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无论是信用卡逾期还是房贷还款逾期,都不能再到银行申请贷款了。其实,有不良的信用记录能否申请贷款,要看逾期的情况的。如果只是逾期一两次,逾期的时间没有达到90天,银行还是会通情达理地允许申请贷款。二、信用记录严重不能申请贷款有些人信用卡或者个人贷款多次逾期,导致产生了严重的逾期记录,便认为再也不能申请贷款了。需要了解的是,如果信用记录不好,但是名下有抵押物,可以找当地的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申请贷款。三、不良的信用记录会伴随终身有些人因为对信用记录没有概念,导致对信用卡的还款期限不重视,时间一长,信用记录简直一塌糊涂。到银行多次申请贷款都被拒绝。于是便认定有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再也不能申请贷款了。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一般只要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两年后新的信用记录就会覆盖旧的信用记录。四、不良的信用记录可以花钱消除有些人有了不良的信用记
    2023-04-23
    204人看过
换一批
#合同订立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如果未办理批准等手续不影响合同生效的,合同自依法成立的时候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未办理上述手续会影响合同生效的,则手续办理完成后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的终止期限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确定,并且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的规定。有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开始时生... 更多>

    #合同期限
    相关咨询
    •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是怎样的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13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1、法定时效无期限。 2、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 3、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 4、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 5、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6、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 7、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 8、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 常见的三种劳动合同的解除途径哪些劳动合同怎么解除的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4-21
      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以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协商解除、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三种;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既可以由单方依法解除,也可以双方协商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出现国家法律、法规或合同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时,不需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合同效力可以自然
    • 区分旷工解除劳动合同与正常辞职解除劳动合同
      云南在线咨询 2024-12-27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劳动合同自动终止的行为。这些条件包括: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者去世、用人单位被宣告破产、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等。简而言之,排除个别原因(如死亡、破产等),劳动合同到期不续订就是终止,而没有被提出不干的情况则是解除。
    • 劳动合同常见漏洞是什么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21
      根据以往司法判例情况,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主体在于用人单位。如果劳动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以其他方式避开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以劳动者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向其下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已经通过书面的方式告知了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逾期不签订用人单位将解除劳动合同的这一消息。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04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原因如下: 1、滥用关于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 2、滥用关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 3、滥用经济性裁员的单方解除权。在不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4、滥用工资奖金分配权和劳动用工管理权。 5、滥用关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单方解除权。 6、随意辞退“三期”女职工和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7、辞退劳动者不出具任何书面通知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