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1、法定时效无期限。 2、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 3、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 4、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 5、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6、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 7、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 8、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1、法定时效无期限。 2、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 3、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 4、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 5、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6、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 7、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 8、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1、法定时效无期限。 2、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 3、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 4、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 5、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6、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 7、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 8、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法定时效无期限,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诉讼中己方不用举证,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女职工“三期”禁止解雇,个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2020.08.22 117 -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是什么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 1、法定时效无期限。 2、自愿放弃权利可再主张。 3、诉求都属法院受理范围。 4、未经工伤认定主张权利。 5、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6、对劳动报酬约定笼统。 7、人原因离职能讨补偿金。 8、拥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权。
2020.05.04 102 -
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有哪些?
劳动者维权常见的误区: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有时效限制,为一年;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在诉讼之前需要进行劳动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能依法提起诉讼。
2020.10.25 85
-
工伤认定的常见误区是怎样的
工伤认定的常见误区:职工因违法操作导致受到事故伤害可以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及其近亲属可以自己去;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
2022-05-22 15,340 -
劳动者怎样维权
劳动争议发生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与用人单位协商;向乡镇、街道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接受仲裁裁决的,向人民
2021-12-25 15,340 -
劳动诉讼中的维权误区
是否属于法院受理王某起诉某科技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导致到法定年龄无法办理退休。法院以王某的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为由而裁定驳回。释法:劳动者要求补缴社会保险的,应向劳动监察部
2022-10-20 15,340 -
劳动合同纠纷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第一,试用期内,企业可以随时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是试用员工的期限。企业只要不满意,就可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这是目前很多企业的想法,但可能会导致企业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
2021-11-11 15,340
-
01:02
劳动者怎样才能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有以下情况: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只要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预告解除; (1)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在试用期
807 2023.01.04 -
01:03
常见的商标侵权行为有哪些
常见的商标侵权行为有以下几种: 1、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2、未经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但是需要注意,认定此种行为构成侵权,需要满足该行为容易
1,839 2022.10.23 -
01:04
强迫劳动罪是怎样认定的
强迫劳动罪的认定有以下四点: 1、侵犯的对象是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权和休息休假权; 2、客观上表现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用人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4、主观上必
911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