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根据以上规定,一般而言,公安机关对涉嫌刑事拘留的人的拘留期限是14天,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最长拘留期限是37天。
涉嫌介绍贿赂罪一般判多久
介绍贿赂罪既遂一般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介绍贿赂罪就是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促使贿赂得以实现的行为。行为人知道有人要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而故意进行介绍。如果行为人不知道行贿人有给付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意图,而从中帮忙联系的,即使行贿人事实上暗中给予了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该介绍人也不构成介绍贿赂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
行贿调查拘留大概多久时间?
483人看过
-
刑事拘留到判刑多久时间,拘留的时间是多久?
278人看过
-
非法拘留罪要判多久时间?
194人看过
-
贪污贿赂犯罪追诉时效是多久
409人看过
-
两次拘留时间间隔多久?
421人看过
-
贿赂刑事拘留多少天可以判刑
168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商业贿赂罪要拘留多久证据有效期安徽在线咨询 2023-12-20证据是永久有效的。法院举证期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则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
-
涉嫌商业贿赂被刑事拘留多久?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26根据《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九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根据以上规定,单人单案刑拘期限为7日,加上检察院审查逮捕
-
拘传时间拘留是多久?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14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式,拘传时间拘留是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中最轻的一种。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某些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一是在于刑事拘留和拘传的决定机关不完全相同。刑事拘留只能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作出决定,并由
-
介绍贿赂罪立案是多少时间河北在线咨询 2023-10-20介绍贿赂罪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行为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管理活动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关于介绍贿赂罪会判多长时间的问题,还可以点击在线律师咨询,我们帮你更快更有效的解答。
-
行贿罪被判处拘留多久?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23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判有期徒刑2年,判决前羁押六个月,实际执行期限是一年六个月。判刑前是在看守所,不是拘留所。《刑法》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刑期的计算与折抵】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文书中刑期起止日期如何表述问题的批复》(2000年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99次会议通过法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