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将于3月18日起施行。最高法赔偿办负责人表示,国家赔偿法是调整公权力致害后对受害人予以弥补损害的法律,体现有利于保护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原则是本解释的一大特色。
修正的国家赔偿法已于去年12月1日起施行。根据司法解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后,或者发生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持续至2010年12月1日以后的,适用修正的国家赔偿法。
这位负责人说,人民法院审查发现2010年12月1日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确认裁定、赔偿决定确有错误应当重新审查处理的,适用修正前的国家赔偿法,而不应适用修正的国家赔偿法。
关于刑事赔偿请求条件,负责人表示,修正的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侵犯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的行为,即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的法律行为,直观表现为违法拘留、错误逮捕、违法刑事查封、扣押、冻结、追缴,或者错判刑罚等情形。一般来说,对刑事诉讼程序中作出的法律行为请求赔偿,应以刑事诉讼程序终结作为条件。如在佘祥林案、赵作海案中,刑事再审程序终结并作出宣告无罪结论后,受害人才能依法提出刑事赔偿请求。
这位负责人说,因民事、行政诉讼和执行程序中的法律行为请求赔偿的,原则上也应以原诉讼或执行程序终结为提起条件。但在民事、行政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中,如人民法院已依法撤销了对妨害诉讼而采取的拘留决定、罚款决定,即说明原强制措施具有违法性,在此情况下应允许赔偿请求人直接请求国家赔偿,这就解决了受害人能够及时有效维权的问题。(完)
-
关于国家赔偿司法解释
128人看过
-
关于国家赔偿司法解释
260人看过
-
国家赔偿司法解释二
185人看过
-
国家赔偿及司法解释
344人看过
-
国家赔偿及司法解释
346人看过
-
国家赔偿司法解释一
285人看过
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格的一种,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拘留嫌疑犯、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不仅剥夺了嫌疑犯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拘留时间也很长,一般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之前。... 更多>
-
关于国家赔偿司法解释1-18条如何规定的江苏在线咨询 2022-09-11对累犯以及因、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的罪犯,不得。因前款情形和犯罪被判处缓期执行的罪犯,被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约定的检验期间过短,依照标的物的性质和交易习惯,买受人在检验期间内难以完成全面检验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期间为买受人对外观瑕疵提出异议的期间,并根据本解释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买受人对隐蔽瑕疵提出异议的合理期间。约定的检
-
国家赔偿司法解释第18条主要内容青海在线咨询 2022-09-12对累犯以及因、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的罪犯,不得。因前款情形和犯罪被判处缓期执行的罪犯,被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约定的检验期间过短,依照标的物的性质和交易习惯,买受人在检验期间内难以完成全面检验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期间为买受人对外观瑕疵提出异议的期间,并根据本解释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买受人对隐蔽瑕疵提出异议的合理期间。约定的检
-
国家赔偿法的司法解释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以及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
国家赔偿法司法解释一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以及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
关于国家赔偿司法解释1一10甘肃在线咨询 2022-09-18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特殊情况”,是指与国家、社会利益有重要关系的情况。人民法院具体认定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合理期间”时,应当综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性质、交易目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标的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安装和使用情况、瑕疵的性质、买受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检验方法和难易程度、买受人或者检验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自身技能以及其他合理因素,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判断。合同法第一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