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逃避债务的离婚协议是无效的。法律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行为人不可以借离婚之名,与配偶恶意串通,通过签订离婚协议的行为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否则离婚协议依法无效,债务人仍需对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一、合同不成立是否可以判定无效?
不成立的合同可以判定无效。我国合同无效情形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恶意逃债转手行为是否有效
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若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三、哪些情况合伙人财产分割协议书无效
合伙人财产分割协议书无效的情形:
1、协议书意思表示虚假;
2、协议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协议书违背公序良俗;
4、协议书存在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恶意转移逃避债务是否坐牢
173人看过
-
恶意逃避债务是否会触犯法律?
380人看过
-
民法典恶意逃债可否撤销离婚协议
276人看过
-
恶意逃避债务的概念是什么
176人看过
-
是否会因恶意逃避债务而被定罪?
99人看过
-
离婚是否是逃避婚姻期间债务的有效手段?
150人看过
离婚协议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准备。男女双方选择协议离婚的,应当共同签订书面的离婚协议,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并且民政局会提供简单的离婚协议书,男女之间的情况不复杂的,... 更多>
-
恶意离婚逃避债务对于离婚躲避债务显然是违法行为,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25借离婚躲避债务显然是违法行为。对于夫妻共同债务或者个人债务,夫妻为了规避该债务办理离婚手续的,并且在离婚协议书中约定由一方承担还款责任,该离婚协议书中的财产约定只对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对债权人无约束力。如果属于恶意规避债务的行为,严重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该约定中对债务的承担属于无效条款。债权人可以依法主张权利。
-
什么是恶意逃避债务罪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11不构成犯罪。 《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该条规定的是罪刑法定原则,其含义通俗地说,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有效防止司法专横、法官擅权,既能有力打击犯罪,又能较好保障人权,是两种法律价值博弈、平衡的结果。因此,从形式上说,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的显著区
-
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2-01-24恶意逃避债务行为严重破坏了商业的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同时,它还直接地侵犯了当事人的债权。现代市场经济要靠法律来规范、靠信用来支撑。市场主体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自主、自由交易,必须以良好的商业信用为约束,否则,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我国刑法既然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不讲信用的行为都规定了相应的罪名予以惩处,那么对严重破坏信用、侵犯债权的恶意逃避债务行
-
为逃避债务确认离婚协议无效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9-14如果是为了逃避债务而签订的离婚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那么给债权人造成了损害后债权人是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那么就算是债务人双方签订了离婚协议来避免共同债务时也是不会被法律所承认的,那么共同债务还是要有夫妻双方共同来承担的。
-
离婚恶意债务如何处理,离婚债务可以逃避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12-16确认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属于夫妻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人,可以考虑以下两个判断标准: 1、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之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应视为共同债务。 2、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尽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增色没有共同举债的合意,但该债务发生后,夫妻双方共同分享了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则同样应视其为共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