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第二百六十六条法律规定是抢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抢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规定诈骗罪怎么从重定罪
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诈骗作案10次以上的;
10.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
保定律师解读刑法第266条诈骗罪
417人看过
-
对刑法266条诈骗罪的处置
53人看过
-
诈骗罪刑法266条会怎么量刑
298人看过
-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及其量刑处罚
179人看过
-
诈骗罪266条说的什么内容
497人看过
-
266条刑法怎样定罪
254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2022刑法266条的诈骗罪是怎样样规定的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09刑法266条的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第1款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05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关于刑法266条诈骗罪的司法解释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10刑法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条文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刑法266条的诈骗罪的定义是哪些样子的?宁夏在线咨询 2023-04-05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条文注释 诈骗,是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诈骗罪具有以下特
-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处罚标准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13刑法266条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定罪标准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财物可以是属于被害人所有,也可以是被害人持有。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或持有人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将财物交给行为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