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行为吸收从行为的规定有哪些?
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这里的主从是根据行为的作用区分的,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或次要作用的是从行为,其余是主行为。例如,甲先教唆乙去杀人,后又提供杀人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犯罪分子兼有教唆犯和帮助犯双重身分。在此,教唆是主行为,帮助是从行为,应以教唆行为吸收帮助行为。
以民事行为内容上的主从关系为标准,可以将民事行为划分为主行为和从行为。
(1)主行为是指不需要有其他行为的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行为。例如,对于对于抵押合同来说,主债务合同就是主行为。
(2)从行为是指以其他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行为。从行为依附于主行为,如:担保之债与主债比较,主债合同就是主行为,担保合同就属于从行为。
二、吸收犯具有哪些特征?
吸收犯,是指事实上存在数个不同的行为,其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吸收犯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如果只有一个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则不可能成立吸收犯。
(2)数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如果数行为触犯同一罪名,就不成立吸收犯。
(3)数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发展的所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当然结果。
关于吸收犯的吸收关系,法学界通常认为有三种情况:即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69条规定: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这一法条采取了吸收原则。
吸收犯是指存在主观故意的多个犯罪行为,其中的一个行为吸收了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后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吸收犯中的多个犯罪行为必须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触犯不同的罪名,这些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
根据上述文章中的内容,相信已经解答了主行为吸收从行为的规定有哪些?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多了解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有法律问题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更好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话,可以查看本站其他内容了解。
-
吸收犯的行为
153人看过
-
法律规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罚的行为分为哪些
167人看过
-
确定吸毒行为的范围时,哪些行为被排除?
201人看过
-
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331人看过
-
酌定从轻处罚行为有哪些?
444人看过
-
征收方行为瑕疵主要有哪些
408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规定的吸资抽逃出资行为有哪些新疆在线咨询 2023-05-061、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去正常经营的; 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3、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4、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
-
吸毒人员的行为有哪些主要表现有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08《禁毒法》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可由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禁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强制隔离戒毒。 第三十八条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
-
吸毒行为主要表现是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16《禁毒法》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可由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禁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吸毒成瘾人员应当进行戒毒治疗。 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强制隔离戒毒。 第三十八条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
-
哪些是从行为广东在线咨询 2021-12-29行为是指在相互关联的行为中从属于其他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担保行为是主债权债务的行为,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行为,一般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吸逃资金有哪些行为重庆在线咨询 2022-05-02抽逃资金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抽逃资金必须是投资者所为; 2、必须是投资者侵占了被投资企业的财产; 3、投资者侵占被投资企业的资产是偷偷进行的,不被人所知,比如:未进行恰当的帐务处理; 4、投资者侵占企业财产的目的是逃避对企业债务的担保责任; 5、由于投资者的行为,被投资企业的债权人利益受损(其债权被担保程度降低)而无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