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只要符合条件,可以领取补助。“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一、私自收养的怎么上户口
非法收养入户口流程如下:
1、去民政部门补办收养手续,领收养证后,去派出所办理入户;
2、去计划生育部门按照非法收养子女缴纳社会抚养费后,凭计划生育部门的证明去派出所办理入户。
一、非法收养的处理方法如下:
1、符合收养条件但未办理收养证的,按一千元处理;
2、无子女未达到法定收养年龄而收养的,每提前一年按二千元处理;
3、有子女而收养子女的,按政策外比照子女数处理;
4、符合法定再生育的其他条件但未达法定生育间隔期收养的,按提前生育处理,不符合法定再生育条件收养的,按多生育处理。
二、合法收养中送养人需要满足的条件如下:
1、必须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生父母。但父母对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不受此限制;
2、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自己子女。但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不受此限制。继父母收养继子女的也不受此限制;
3、如果被收养人是没有父母的孤儿,其监护人可作为送养人,但必须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如果被收养人是无监护人的孤儿,社会福利机构可以作为送养人;
4、生父母送养子女,须父母共同送养。但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如果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
综上所述,非法收养入户口流程是去民政部门补办收养手续,领收养证后,去派出所办理入户;去计划生育部门按照非法收养子女缴纳社会抚养费后,凭计划生育部门的证明去派出所办理入户。
二、私自抱养小孩需要什么
私自抱养小孩需要:
一、必要材料:单位证书、个人申请、户口本、结婚证、身份证;
二、办理手续:向居委会领取证明表一式两份,逐级审核后报区计划生育局审批;
三、收养条件:
1、收养人不得违反计划生育;
2、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不受无子女、只能收养一个孩子的条件限制;
3、收养其他弃婴,必须无子女,只能收养一个子女,并出具公安机关出具的《弃婴、儿童报案证明》和街道计划生育部门签订的不再生育合同一式四份;
4、收养非孤儿、弃婴、残疾儿童,还必须提供被收养父母户口簿。
三、关于再婚二孩政策
申请二胎生育指标的条件:
1、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2、第一个孩子经市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小组鉴定诊断结论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3、夫妻一方患不孕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妊娠的4、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5、夫妻五方系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同等级因公伤残人员的6、再婚夫妻一方系生育两面三刀个子女后丧偶,另一方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要求生育子女的审核批准再生育子女的,除抱养又孕或者女方二十八周岁以上的之外,生育间隔期限应当在四年以上。
-
失独家庭要到哪里领失独费
338人看过
-
农村子女失独残独家庭扶助标准统一
168人看过
-
全面二孩失独家庭继续获扶助
369人看过
-
2021年失独家庭可申领的补助金标准
106人看过
-
失独家庭如何收养孩子
61人看过
-
60岁失独老人可以领养孩子吗
265人看过
领养,就是将他人的小孩收为自己的子女,领养的小孩享有和婚生子女一样的权利,领养行为一旦发生法律效力,便产生两个方面的法律效果: 一是在领养人和被领养人之间产生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 二是对被领养人及其生父母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亲... 更多>
-
-
失独家庭每月可以领取多少特别扶助金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1-26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将城镇“失独”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提到了每人每月340元,并享受一系列关怀政策。(漏发的应该补发)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从2008年起,国家全面实施计生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自女方年满49周岁后,夫妻双方分别领取
-
怎样申请失独家庭扶助金?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0山东怎样申请失独家庭扶助金1、本人或村(居)委会向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2、乡镇、街道办事处初审;3、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审核、确认;4、市人口计生部门备案。发放方式: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将确认的救助家庭人员名单报送财政局审定后,按确定的慰藉救助标准拨款,由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组织发放。
-
-
失独补助能领多少贵州在线咨询 2022-11-24我国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标准提高到与城镇水平一致,分别为270元、340元。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或不愿收养子女的家庭。财政部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将城乡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340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