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资金不要求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团体等工作人员将企业团体等资金挪作他用,合法用途要求一定的金额及三个月以上,非法或者经营活动的符合金额条件不要求时间即可成立。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挪用,如果有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成立侵占罪。盗窃不要求特殊身份,普通公民即可16周岁以上,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符合一定金额或者入室盗窃扒窃以重大财物或者其他严重情节即可成立。
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有什么区别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两者的区别如下:
1、犯罪主体不同;
2、犯罪客体不同;
3、犯罪的对象不同;
4、刑罚不同。
在挪用他人款项的案件中,款项是否属于公款,行为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也是不一样的。挪用资金行为不仅给单位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公司的财产除相关人员都不应私自进行拿取,相关人员也需要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是不可以随意的挪用公司的资金,如果是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司的资金的行为的,此时是严重侵犯到公司的权益的,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也是会构成犯罪的,此时是根据挪用资金的金额以及涉案情节来确定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将挪用的资金退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诈骗和敲诈勒索有什麼不同?
500人看过
-
請問公司法人和老板有什麼不同?
183人看过
-
挪用公款和盗窃哪个罪更重
252人看过
-
盗窃和挪用公款哪个罪名大?
381人看过
-
入室盗窃与盗窃与盗窃有什么不同
96人看过
-
盗窃中止怎么判,盗窃中止和未遂有什么不同
469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盗窃和扒窃有何不同?河南在线咨询 2023-06-09司法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为扒窃。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将扒窃以列举的方式成为盗窃罪的罪状之一,是行为犯罪,只要实施了扒窃行为,就构成犯罪,不论窃得财物多少
-
-
盗窃和挪用公款的钱归国库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1-12-31是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规定》第五条规定,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受害人财产,造成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追回或者责令赔偿。
-
盗窃或挪用公款罪不能缓刑湖南在线咨询 2023-02-18挪用公款罪不能缓刑的情形是: (一)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且数额在7万元以上的; (二)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且无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 (三)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单位使用,从中谋取利益在5万元以上的; (四)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五)未退赃款在3万元以上的; (六)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七)给单位造成直接损失1
-
盗窃公款和挪用公款犯罪的区别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201、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