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adit.c…2007-11-23来源:中国审计网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行,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审计机关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审计机关高度重视,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
一、审计结果公告可能产生的风险
可能产生审计结果公告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审计机关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审计机关外部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审计报告信息不真实。审计结果公告的信息主体来源于审计报告,如果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存在较大审计风险甚至审计失败,必然会影响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未能实现审计公告的目标。审计报告信息的不真实,可能是因为:一是会计信息不真实。被审计对象因某种利益驱使恶意作弊,且作弊的隐蔽程度较高而审计人员无法发现,审计报告发表了与客观事实相反的审计意见;二是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和执行不力,未能遏制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三是法律法规依据的缺陷。在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审计报告未作评价或披露;四是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在审计实践中,对较为复杂和规模较大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出于审计成本考虑往往会采取审计抽样。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使抽样结果不能代表这一经济活动的整体结果。如果审计人员在抽样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又没有扩大样本规模或采取其他替代审计程序,最后作出的审计结果可能是“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五是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未遵守审计准则或虽已遵守审计准则但仍然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六是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到位,未能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审计意见。
2、公告了禁止性信息。根据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有关规定,凡涉及国家秘密、被审计对象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告的内容,应删除不得公告。如果审计机关在公告过程没有保持应有的谨慎,公告了不应该公告的内容,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被审计对象的利益受到损害。
3、谨慎过度未披露公众期望的信息。在审计结果审议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公告后产生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压力,将一些应该公告的信息没有公告,而这些信息恰恰又是公众非常关注的或比较了解的。公众的期望与现实审计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出现。因此,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审计结果的不满和不信任,从而影响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4、独立性受到影响。一方面,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直接对本行政区域的政府负责,政府出于“地方保护”或“社会稳定”考虑,往往会干预审计结果的公告。因此,哪些审计结果需要公告,审计结果的哪些内容需要公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意想,其中的实质性、敏感性问题能否被公告,审计机关并不能完全独立决定。另一方面,公告审计结果虽然不需要再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但被审计对象一旦知道自己的“家丑”将外扬,可能会采取向审计机关说情或收买审计的独立权,而审计机关碍于情面或受经济利益驱使而妥协,其直接后果是审计机关放弃了独立性的原则,隐瞒了应该公告的重大事项甚至整个审计结果不予公告。
5、公告阅读、使用的公众群体复杂化。审计结果公告的阅读、使用群体要比审计报告的阅读、使用群体广泛、复杂,这一群体不仅有政府、被审计对象、主管部门,还包括其他社会公众。审计结果公告一旦发布,增加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的知情权,包括对国家审计行为本身的知情权和对审计单位情况、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整改情况等内容的知情权。不同层次的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理解不同,其使用的目的也会千差万别。对于公众是如何理解以及利用审计结果会干些什么(法定用途除外),这是审计机关无法控制的。
6、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议程序不完善。审计结果公告过程某一环节的疏忽,使该公告的内容不公告,不该公告的内容又公告了,甚至违背审批程序擅自公告,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二、对相应风险的防范措施
1、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是现场审计结束后和审计结果公告前应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充分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
(2)编制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做到审计重点突出、选用审计方法恰当、风险评估合理和人员分工明确;
(3)加强审计现场的组织和控制,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审计效果和质量;
(4)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报告中的错误和缺陷。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评定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可以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一是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以及从业经验;二是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是否事实求是、客观公正;三是披露问题的全面、重大程度,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依据是否恰当;四是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可以降低来自报告本身带给公告的风险。
2、执行严格的审计结果公告审议程序。从审计报告的出炉到审计结果的公告,必须执行严格的审计程序,包括:(1)审议审计报告是否经过三级复核;(2)审议是否进行了后续审计;(3)审议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以及整改情况;(4)合理评估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隐瞒风险、涉及的秘密事项和不宜公告的内容;
(5)审议审计结果公告是否经过授权审批。
3、建立审计结果公告风险问责制度。法律上应当建立完善的公告风险问责制度,以明确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审计人员及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和政府的宏观管理责任。一方面为一旦出现公告风险追究相关责任提供有效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被审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审计人员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审计机关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可以促进政府加强本行政区域宏观经济的管理。(作者:湖南省怀化市审计局刘空军江国友)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常见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102人看过
-
浅议企业经营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
496人看过
-
浅议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及防范问题
327人看过
-
居民理财风险及其防范
468人看过
-
房地产抵押典当风险及其防范
84人看过
-
“自助游”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438人看过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大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它不包括审计人员可能误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要差错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可以重新考虑或增加审计步骤,这些步骤经常使审计人员得出正确的结论。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内在风险、控制... 更多>
-
能怎么防范审计风险天津在线咨询 2024-08-25防范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加深认识,全面排查等方式来防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客观认识风险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风险的职业,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 2、全面排查风险,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分布于审计各个要素之中。 3、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在规章制度的健全方面完善,最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风险防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加强组织领导。
-
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31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所谓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国家审计中同样存在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业务数据不真实和不完整,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不恰当,导致审计风险,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问题。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
证券交易的风险及其防范有哪些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23证券交易风险——由于交易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证券交易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在证券自营或者代理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证券交易风险的种类——以引起风险的原因为标准分类,证券交易风险可以分为五类: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证券交易的风险防范——防范证券交易风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度防范、风险监察、自律管理。
-
如何去防范工程审计风险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25(1)分清工程属性,确定审计方向,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2)提高内审人员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途径。(3)提高审计技术运用水平,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技术保证。(4)加强协调、分散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又一途径。
-
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有哪些,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及防范政策风险防范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2-14企业资产重组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融资风险、运作风险和合并重组风险等。一、企业资产重组的政策风险及防范政策风险防范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正确判断。由于政策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是政府管理当局,因而有其特殊性。二、企业资产重组的融资风险及防范科学地预测融资风险、合理地规避融资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但只有确定最优的资金结构,才能有效地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