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发放政策:
1、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自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年满十四周岁止,按照《天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离婚,没有再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继续发放。
2、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证的同时,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手续。应由单位或其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放的,开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通知单》
3、城镇居民有工作单位的,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通知单,由单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城镇居民无工作单位的,凭本人户口本、《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通知单等,由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农村居民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人员应如实提供有无工作单位的情况。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准确及时掌握独生子女父母就业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要求本人提供相关证明。
4、居民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期间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发生变动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发放主体应随之变动。经本人提供情况,原发放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转移通知单(见附件二),现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自接到转移单之月起继续发放。
5、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原则上按月发放。经发放单位同意,也可以每半年或一年领取一次。
6、对隐瞒情况、弄虚作假造成重复领取的,应停止发放并退回重复领取的奖励费。因个人原因造成漏领的,不予补发。
-
父母和独生子女共享拆迁奖励
139人看过
-
关于调整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渠道和标准的通知
186人看过
-
哈尔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支付规定
275人看过
-
男满60女满55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206人看过
-
独身子女父母奖励费去哪里领取
335人看过
-
禅城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待政策
97人看过
如何界定独生子女: 1、一对夫妻依法生育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 2、再婚夫妻双方再婚前依法累计只生育(包括收养)一个子女,再婚后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但不再生育的; 3、夫妻生育的第一个子女死亡后,又生育了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 4、夫妻依法... 更多>
-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怎么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发放方式有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0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按下列规定发放:(一)夫妻双方均为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由夫妻所在单位各发一半;(二)夫妻一方为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工作人员,另一方无从业单位的,由有从业单位的一方全额发放;(三)夫妻双方均属非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的,其奖励费列入市、县(区)、自治县预算,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发放。独
-
湖南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标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标准江西在线咨询 2022-04-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定: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国家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给予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奖励的措施中由其所在单位落实的,有关单位应当执行。凭证享受以下优待: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月发给5至20元
-
济南独生子女费发放标准是什么,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应该由谁来发放湖北在线咨询 2022-03-08夫妻只有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由夫妻双方申请,所在单位核实,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符合规定生育的子女,如系双胞胎或多胞胎,不享受独生子女待遇。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发证之月起至子女满14周岁止,每月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0元以上,由夫妻双方单位各负担50%。是财政拨款单位职工的,从财政拨款中列支,其他单位的职工由所在单位承担;是农村居民的,由乡镇、村发给
-
现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有什么政策?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28独生子女费是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中国对独生子女实行奖励政策。 凡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发放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单方领证的对象发放30元(2006年发放对象为独生子女出生于1990年7月1日以后的)。 根据地区不同的情况,发放的独生子女费是不同的,这就牵涉到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
-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具体内容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24从领证之年起至孩子十四周岁止,每年各领取二十元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或者在领证时按照上述标准一次性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奖励金的具体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领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一)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支付;(二)农村居民由乡(镇)财政支付,县(市、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三)其他人员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财政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