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阿****·麦麦提等10名自治区人大代表联名向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推动司法鉴定活动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审判效率。
自治区人大代表、阿克苏市某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阿****·麦麦提说,司法鉴定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中,司法鉴定意见作为一项法定证据,具有很高的证明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法官对其他证据的判断。然而,当前司法鉴定工作却存在着立法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鉴定结论无期限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工作作用的发挥,也导致法院的审判工作受到影响。
据阿克苏市人民法院统计,在100件案件中因被告对原告于诉前单方委托的鉴定不服而提起二次鉴定案件有78件。而且,法院委托的二次鉴定结论推翻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结论的案件比例高达80%。
阿****·麦麦提建议,应制定相关《司法鉴定法》,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程序制度和司法鉴定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对损害司法公正的鉴定行为进行处罚,甚至根据其行为的违法程度依法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应将司法鉴定机构从其所隶属的单位和部门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司法鉴定行业和司法鉴定机构,同时建立相应的资质审查制度和司法鉴定行业级别制度。阿****·麦麦提还表示,目前鉴定机构缺乏严格的级别概念,相互独立。如省级机构的鉴定结论并不能当然地否定市级机构的鉴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纷纷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机构进行鉴定,由此产生的不同鉴定结论审判人员也难以取舍。因此在司法鉴定行业独立的基础上,要建立级别制度,上一级机构可以否定下级机构的鉴定结论,从而保证待鉴事项能够有明确的最终鉴定结论。
-
温州人大代表呼吁:破产法“规定动作”亟需修改
306人看过
-
阿克苏代表团建议:完善司法鉴定制度
73人看过
-
人大代表呼吁:破产管理人制度不能变相为“司法许可”
70人看过
-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完善微信广告法律监管
203人看过
-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司法鉴定管理立法刻不容缓
259人看过
-
人大代表建议改革和完善司法考试制度
322人看过
鉴定结论又称鉴定意见,是证据的一种。鉴定意见是鉴定人在诉讼中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后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如法医鉴定、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化学物品鉴定、精神病鉴定等。鉴定意见是传来证据,是由鉴定机... 更多>
-
代位继承制度怎么完善?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1代位继承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代位继承制度完善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先死亡的长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定继承制度,又称间接继承、承祖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被代位继承人,简称被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人称代位继承人,简称代位人。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权利,叫代位继承权
-
如何完善法定继承制度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01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公民拥有的私有财产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而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得到应有的保护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当公民死亡后有私有财产,则财产应归属于继承人所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升高,导致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也在不断的缩小。
-
制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表现为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13(一)内部控制法规混乱从我国内部控制的整体上来看,近些年内部控制虽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针对本行业来制定的,仅在本行业上应用完善,但是在其他行业上却无法行得通。缺乏内部控制的通用法律法规制度,造成规章制度的混乱,需要形成统一制度,利于管理体制的完善。(二)两权失衡,内部控制责权不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良好协调制约是保障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企业主要是采取所有权
-
法定继承制度如何完善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26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公民拥有的私有财产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而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得到应有的保护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当公民死亡后有私有财产,则财产应归属于继承人所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升高,导致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也在不断的缩小。
-
完善时效制度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6即使员工退休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终止,依然有权利通过仲裁手段申请自己应得的权利。5月1日起生效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从原有的60天增加到1年,即自5月1日以后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长为1年。而涉及劳动报酬的争议在终止劳动合同后仍然可以向仲裁部门提出申请,但是需要提醒劳动者的是,一定要注意时效问题,要在终止合同之日起1年之内提出,否则,超出1年时效的,劳动仲裁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