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方用诱骗手段,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2、行为人在未告知被害人真实情况的情形下,让被害人陪同其自杀,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论;
3、相约自杀对自杀起控制作用一方退出导致另一方死亡的应认定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二)客观要件
1、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
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本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四人相约自杀二人后悔,放弃自杀的人是否构成犯罪
319人看过
-
相约自杀算不算故意杀人,故意杀人的判断方法是什么
468人看过
-
相约自杀违法吗,相约自杀是否违法
387人看过
-
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探讨
53人看过
-
4人相约自杀2人中途放弃被判故意杀人罪
97人看过
-
情侣烧炭自杀一死一获刑相约自杀也算故意杀人
10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相约自杀,未自杀的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吗?会被判刑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03你弟弟和其女友相约自杀,后你弟弟没死,一般情况下,按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论,依法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罪】故意杀人的,处、或者十年以上;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相约自杀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呢,法律上该如何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12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共同结束生命的行为。若相约人全部死亡就无刑事责任可言。如果有人死亡而有人未死,只要未死者没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就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
的故意如何判断,相约自杀是故意杀人罪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6一、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判断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
-
自杀能否构成故意杀人罪, 要件包括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14一、自杀能否构成故意杀人罪1、相约自杀。指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因行为人均不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以对其中自杀未逞的,一般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受托而将对方杀死,继而自杀未逞的,应构成故意杀人罪,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2、致人自杀。既由于行为人先前所实施的行为,而引起他人自杀结果的发生。对此,应区别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
是否将自杀视为故意杀人罪?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18致人自杀的情况分为三种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情况是,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是正当的或只是一般错误、一般违法行为,他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杀者本人的心胸过于狭窄。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犯罪问题,因此不需要进行刑事责任的追究。 第二种情况是,行为人先前实施了严重违法行为,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致人自杀的结果作为一个严重情节考虑,将先前严重违法行为上升为犯罪处理。例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