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暴力”的具体表现如下:“软暴力”手段往往通过间接方式造成损害或者伤害,危害后果的发生具有滞后性。“软暴力”手段通常表现为强迫交易、寻衅滋事、非法拘禁、非法侵入住宅、敲诈勒索等黑恶势力惯常实施的犯罪行为。
民法典中软暴力讨债是否犯法
如果出现暴力行为属于犯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
面对老公暴力行为怎么办,暴力行为的具体表现
406人看过
-
醉驾影响工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8人看过
-
家庭暴力的法律后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497人看过
-
软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332人看过
-
诉讼信托的具体表现方面
395人看过
-
涉外合同诉讼因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69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软暴力表现有哪些软暴力的具体表现香港在线咨询 2021-12-0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恶势力犯罪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具体规定了恶势力利用软暴力实施的犯罪。第十七条恶势力为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形成非法影响,有组织地利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符合刑法规定的相关犯罪构成条件的,应当以寻衅滋事罪、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
“软暴力”具体表现由哪些呢,法律上该如何规定江苏在线咨询 2023-08-16软暴力具体表现如下: 1、暴力、威胁色彩不明显; 2、实施者有暴力威胁的可能性; 3、会使人产生恐惧、恐慌; 4、影响他人正常生产、工作、生活; 5、通过“谈判”及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实施。 软暴力也就是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
-
“软暴力”具体表现是什么,怎么规定的河南在线咨询 2023-08-18软暴力具体表现如下: 1.暴力、威胁色彩不明显; 2.实施者有暴力威胁的可能性; 3.会使人产生恐惧、恐慌; 4.影响他人正常生产、工作、生活; 5.通过“谈判”及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实施。 软暴力也就是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对他人或者在有关场所进行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
-
家暴在哪些方面的表现?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10家暴离婚财产分割具体有以下这些方面:(一)双方协商决定。依《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处理”,也就是说,离婚时夫妻对财产的分割,双方应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进行,不能由一方决定。(二)男女平等。依《婚姻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男女平等”的原则,不能歧视妇女,不能认为妇女挣的少,就应少分,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尊重妇女的权利,保护妇女权利。(三)照顾子女和女方
-
不当得利之债的效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30不当得利一经成立,当事人之间即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受损害一方享有请求返还其利益的权利,受益人负有返还其所受利益的义务。返还利益,包括返还原物、原物所生的孳息和利用原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这是对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原则,也是不当得利之债效力的体现。对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除规定受益人应返还其所得利益以保护受损害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受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来确定其应负责任的大小,进一步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