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间借钱打借条的重要性:借条是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的重要证据,建议在民间借贷的过程当中,保留好相应的证据,不仅仅是借条,还包括银行打款的凭证等等。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部分,应该认定为无效。
什么是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为亲友非法牟利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或者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产权益。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活动,非法提供便利,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而泛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并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进行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是一种背信经营的行为,但为获取非法利益仍故意实施这种行为,过失不构成犯罪。
如果行为人在某家单位进行任职,并且将单位的一些可以盈利的活动介绍给自己的亲友,如果这种行为是发生在一些国有公司或者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那么就有可能会涉嫌到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但前提是有给国家的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借款时,该选择打借条还是欠条?
187人看过
-
借钱没写借条,如何保障双方权益?
279人看过
-
借款无借条,如何维护权益?
339人看过
-
借钱打收条还是借条具体是如何选择?
301人看过
-
高利贷的认定与借款人权益保护
315人看过
-
借款无借条,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448人看过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应写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还款的具体年月日,... 更多>
-
借款买房用借条怎样写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06夫妻借账给他人借条,只要内容合法,签字后即可保护女方权益。借条是指借个人或公家的现钱或物品时写给另一方的条子,就是借条。钱物返还后,打条人要回条子,即作废或撕毁。它是一种凭证性文书。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商业管理方面。从法律的角度看,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通常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借条原由只是内容,欠款人才是被告的人。个人借贷能够是有偿(有息借债
-
民间借贷借贷可以选择哪些担保方式安徽在线咨询 2022-12-16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担保是以保证人的身份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抵押就更好理解了;质押则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这种方式一般比较容易在房贷中出现,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这种方式在日常的银行贷款中也是最常见的,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定金是在合同订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担保的担保方式
-
民间借贷能选择什么担保方式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5民间借贷的担保方式主要有:保证、质押、定金、抵押。保证,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以保证人的身份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
借款合同原告有权选择管辖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91、只能选择约定法院管辖;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
买卖双方自行选择权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2-01-30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可以要求企业退还。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