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消协会忙起来。但每年似乎只忙一次。天天3·15,对普通市民只是梦想。如果商家诚信、执法机关执法得力,没有3·15,我们一样是上帝。
3·15,不是国人生产的,而是泊来货。
如今,当国外不再流行3·15时,这个节日却在国内日益兴盛。
房子也是商品,而作为消费者的购房者,在这个节日该做什么?我们的权益谁来保护?
从选房开始,到买房签合同,到收房入住,再到享受物业服务,每时每刻,处于弱势的购房者都在受到伤害。
这次,我们解剖了购房者最重要的契约——购房合同。当做这次选题时,我看了下我的合同,发现我被开发商涮了,在开发商增加的附加条款,条条条款都是偏向开发商的。
而很多购房者和我一样,在签合同时,只是不停地签名与按手印,根本没时间看合同条款。加上,开发商也不允许购房者修改合同。这一纸霸王合同,对购房者极其不利。
这一纸购房合同中,有两大条款是致命的:
第九条的交房标准问题,以前的老合同要求是以竣工验收备案证为准,而如今变成了绿化、消防等七八条内容。表面上看,合同更细化了,实质上更不利于购房者。七八条没有一条说以什么证为准,一旦购房者与开发商在延期交房的问题上发生纠纷,法院审理案件时,则没有依据。以前,法院审理类似的案件只看竣工备案证。如今,法官不知道看啥,而开发商却可以拿出一大叠的文书。建议相关部门请法律专家明确交房标准。
第十五条关于产权登记的约定中,开发商会让购房者选1退房,或选2不退房,或者开发商增加3如遇政府部门原因,致产权登记不能备案,则出卖人责任免除,其实,这3条都不利于购房者。事实上,开发商作为卖方,不能免除为购房者办理大证的义务。
建议修改为,出卖人应当在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内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逾期未办理的,从房屋交付后第九十一天起,出卖人按照买受人已付房款的万分之*支付违约金,直至其完成房地产初始登记为止。逾期一年以上的,买受人有权提出退房,出卖人在买受人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日内将买受人已付房款退换给买受人,并赔偿买受人经济损失(包括装修损失及因房价上涨造成的差价损失。
-
购房警惕五大骗局
258人看过
-
中消协点评霸王条款:商品房合同警惕九大陷阱
470人看过
-
警惕购房合同中的交付日期陷阱
338人看过
-
警惕合同陷阱购房遇“房托”
458人看过
-
警惕这些无效购房合同
437人看过
-
购房警惕楼盘宣传“水分”大
107人看过
购房合同本质上是房屋买卖双方就交易行为达成的一致合同,是双方的共同的意思表示。购房合同的内容主要是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例如买方何时付款,卖方何时交房等。购房合同的作用是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交易顺利的情况下,双方凭借购房合同办理过户手续,... 更多>
-
消费者购房应警惕风险两种产权不合法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22“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开发商利用虚假广告、违规预售、签订存有缺陷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房屋违法销售,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提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这是建设部新闻发言人6月18日作出的表示。该新闻发言人提醒说,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此类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
-
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是什么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3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 1.在认购书里没有注明因何种原因退房以及后果; 2.合同主体认定不明; 3.不要轻易在开发商提供的补充协议上签字; 4.约定提前交纳部分费用; 5.卖方解除合同应约定明确。
-
买房签合同须知警惕的无效购房合同有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2-06-26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行为,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房屋买卖均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签订合同,他们不能独立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否则,属无效合同。 2、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取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他们进行房屋买卖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合
-
中介四大黑幕二手房租售要警惕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5随着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二手房租售交易也开始活跃起来,一些无良中介乘机混入其中,发黑心财。针对目前二手房市场上常见的中介骗术,记者请教了XX工作人员为市民支招。
-
怎样避免商品房买卖合同警惕九大陷阱?宁夏在线咨询 2022-12-17一般来说,在签订《认购协议书》前,由于经营者未提供《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作参考,使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自已交付定金的担保内容。正式签约时,由于已交定金,迫于不退定金的压力,消费者往往只能委曲求全,签订不平等的格式条款。这种在不知情前提下签订“认购协议”的做法对消费者天然不利,加重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显失公平。经营者用“消费者清楚知道等字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是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