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案底对工作生活的影响
第一,有过犯罪前科的人,再次犯罪时可能是属于累犯,即使不是累犯也必然是再犯。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执行完毕之后五年之内又故意犯罪的。累犯除了在最后量刑时会从重处罚之外,还不能判处缓刑,不能假释。即使不是累犯,再犯也同样表明人身危险性较大,也会从重处罚。
第二,触犯刑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如果是公职人员,会被开除公职,党员会被开除党籍。未担任公职人员不能报考公职。同时,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还不能从事律师、公证员等职业。
第三,留有案底不仅对自身有不利影响,对于子女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征兵、银行、国企、事业单位、军校和警校等的政审。不能通过政审的话是没有办法被录用的。
吸毒案底租房会不会经常来查
一般不会的。如遇检查配合就可以了。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吸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禁毒法》
第38条
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七十五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犯罪记录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情况的客观记载。犯罪记录制度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现就建立我国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
吸毒背景如何影响离婚判决?
484人看过
-
离婚诉讼:丈夫吸毒背景如何影响判决?
74人看过
-
信用卡欠款会对背景调查产生影响吗?
286人看过
-
离婚背景下的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影响
74人看过
-
拘留所背景调查会对案底产生什么影响?
251人看过
-
骗婚行为会对婚姻的有效性产生何种影响
39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报警对自己会产生何种影响?广西在线咨询 2024-11-08针对报警是否会对个人产生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报警的原因和实际情况。如果报警是出于保护公众利益、维护他人权益等合法目的,并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那么报警不会对报警方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尽管报警者的个人信息、基本背景以及报警过程中提供的具体情况将被永久保存在案情档案中,但这种保存并不等同于所谓的“案底”或刑事犯罪记录。因此,报警不会对报警者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带来任何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存
-
父母吸毒对孩子的政审会产生什么影响?广东在线咨询 2024-11-23根据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父母吸毒是否会对孩子的政治审查产生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如果父母仅因为吸食毒品而遭受了行政方面的惩罚,尽管并非犯罪行为,但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此类事件通常并不会立即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孩子的政治审查。 如果父母由于吸毒而面临着刑事指控和处罚,比如被宣判死刑或者正在服刑期内,那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无疑将对孩子的政治审查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当孩子试图申请诸如公务员、
-
-
执行异议对执行会产生何种影响?辽宁在线咨询 2024-11-10在法院强制执行的过程中,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法院应当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的结果确定是否停止执行。执行异议,是指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若理由成立,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若理由不成立,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
-
逃逸肇事会对个人产生何种影响?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23关于肇事逃逸对工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雇主单位制定的相关规定。以下情况可作为参考举例: 1. 触犯刑法:如果肇事逃逸行为构成了严重的车祸肇事罪行并受到了刑事责任的追究,那么此事件必定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犯罪纪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候选人在与下一家雇主进行背景调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被发现该犯罪记录,进而导致其职业发展前景受到打击。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有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