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意欠薪罪诉讼时效多久
恶意欠薪属于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恶意欠薪罪的主体有哪些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但是要明确不同情况下不同主体的刑事责任,就要考察劳动法律关系中的特殊情形。一般来讲,除了劳动者与用工方之间直接建立劳动关系,其他形式的劳务关系主要是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通过劳务派遣单位向实际用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按照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支付劳动报酬的,其就成为此罪的犯罪主体,而不论欠薪是否为实际用工方未能支付相应劳动报酬。如果在劳务派遣协议之外,接受劳务派遣形式的用工单位或个人对其所应承担的劳动报酬恶意欠薪的,则由劳务接收单位或个人对此负责。
三、恶意欠薪量刑标准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恶意欠薪应当入刑之“恶意欠薪罪”
498人看过
-
工资拖欠多久算恶意欠薪
148人看过
-
商标侵权诉讼恶意抢注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183人看过
-
对方恶意拖欠债务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183人看过
-
恶意透支信用卡刑事诉讼时效是多久?
371人看过
-
恶意讨薪拘留多久
427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如何进行恶意欠薪诉讼?陕西在线咨询 2024-11-22如果出现恶意拖欠薪资的情况,相关方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相关方可以要求侵权者履行其应尽的支付义务。在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时,当事人应按照对方当事人数量提供相应份数的副本。对于个人被告,应清晰明确地列出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以及居住地址;对于单位被告,应注明单位名称、具体地址及法定代表人或实际经营管理者的姓名。在投诉书正文中,应阐述清楚自身请求以及申诉的具体事宜与原因,并在结
-
工资拖欠多久算恶意欠薪甘肃在线咨询 2023-09-29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后,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拒不支付工资的,通常可以认定为恶意欠薪。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
-
恶意欠薪罪判多久?谁能给我说一说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3恶意欠薪”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月22日公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作出司法解释:根据刑法规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数额
-
拖欠多长时间可以犯恶意欠薪上海在线咨询 2021-12-3130天以上是违法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日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本协议不得违反按月支付的原则。逾期不支付的,属于拖欠工资,属于违法行为。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安全行政部门(劳动监督旅)投诉,劳动监督旅责令限期支付。投诉时,应当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拖欠工资的证据。或者以未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为由,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终止劳动关系,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如果你仍然想
-
什么是恶意欠薪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1-11-29恶意拖欠工资可能涉嫌拒绝支付劳动报酬。根据2013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金额较大:1、拒绝支付劳动者3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金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2、拒绝支付10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累计金额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