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参照适用行政规定。规章可以作为参照。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
诠释祭奠权——兼说民事习惯作为判决依据
曾经有一个关于悼念权的案件,弄得受诉法院骑虎难下,最后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而告终,结局是当事人的争议不了了之。可是,类似于悼念权这样的纠纷并不会因为法院驳回诉讼请求而消灭,下面的两个案件即是因为这样的问题而发生争议!河南省焦作市的一对父子因争夺骨灰存放证,诉讼到了法院。68岁的退休职工王某,在妻子去世后,想能够经常到存放妻子骨灰的殡仪馆祭奠。因祭奠必须持骨灰存放证,而骨灰证却在儿子处存放,儿子不在家或有事,就无法去祭奠。王某多次向儿子索取骨灰证,儿子均不同意。为此,父子俩发生纠纷,王某一怒之下将儿子告上法庭。无独有偶,又有一位老人因祭奠权引发纠纷。梁某已经79岁,其妻因病去世后,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存放证和钥匙由长子保管。梁某为吊唁和安置老伴骨灰,向长子索要骨灰存放证和钥匙,遭到拒绝。老人一纸诉状将长子告上法庭,请求法庭依法判令长子交出钥匙,归还老伴骨灰存放证。祭奠权,或称悼念权,是指近亲属之间对亡故亲人的祭祀和悼念的意愿和可能。这里的“意愿”是指权利的内容,“可能”就是权利的本质。因此说祭奠权是一种权利也未尝不可。可是对一个同样的权利,不同的法院却有两种不同的判法。关于悼念权的案件,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让它自消自灭。可是,关于祭奠权的两个案件,受诉法院都有很好的处理结果。审理王某祭奠权案件的焦作市某区法院认为,原、被告系近亲属,对死者均有祭奠权,故骨灰存放证应由原、被告双方及其他近亲属共同持有。鉴于原告与死者是夫妻关系,并从客观上方便其他亲属祭奠,该骨灰存放证由原告保管更妥。故依法判决被告将其母的骨灰存放证交给其父保管。在审理梁某祭奠权案件的法庭上,原告主张,自己已经在民政部门指定地点购置了一块墓地,要求长子归还存放证,取出骨灰,使老伴入土为安。儿子则认为,自己并没有侵犯父亲任何权利,况且父亲购置墓地未和自己商量,因此拒绝归还。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对于骨灰证保管问题,尽管目前法律无明文规定,但从情理上讲,原告与老伴相濡以沫几十年,现提出安葬老伴,于情于理,骨灰证和钥匙交与原告并无不当。父子双方接受法官的意见达成了和解,原告撤诉,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出了法院。法院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对案件的审判,准确地诠释了这一权利的本质,同时,也坚持了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时候,以民事习惯作为判案的根据。悼念权,或称祭奠权,其实都很难说是一种权利。但说其是一种权利的内容,则是完全准确的。民法调整亲属关系,是通过赋予近亲属之间相互享有身份权的方式实现的。这就是,在夫妻之间享有配偶权;在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享有亲权;在其他近亲属之间,则产生亲属权。在近亲属之间,除了这三种身份权利之外,不再存在其他有关身份的权利。在这三个权利之外,再创造什么新的有关身份的权利,都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嫌。所谓的祭奠权或者悼念权,都是近亲属之间对于已故的共同亲属的祭祀权。凡是近亲属,都有这种权利,它产生于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是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的具体内容,而不是独立的权利。它的具体内容,即是每一个近亲属,对已故的近亲属(尤其是尊亲属)都有祭祀的权利,其共同的近亲属相互之间应当尊重对方的这一权利,相互通知,相互协助,使其真正享有这样的权利内容并得以实现。在立法上,对这种权利是没有规定的。但是,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能说它就一定不是权利,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权利的内容。祭奠权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民事法律适用的原则,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民事习惯。祭奠权没有法律规定,就应当按照民间的习惯进行保护。发生争议,也要按照民间习惯进行裁决。那种认为没有法律规定,就不能对发生的民事争议进行裁决的思想是不对的。法官应当熟知法律,同时也应当熟知民事习惯,当民事法律缺少具体规定的时候,就应当按照习惯裁决案件。例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有对死去的一方的祭奠权,但是,从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的祭奠而言,显然更应当尊重夫妻之间的祭奠要求。这既是亲等关系使然,同时也是民间习惯的约定俗成。按照这样的习惯处理祭奠权的案件,是比较符合民法精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
-
行政法规作为判决依据可以吗?
177人看过
-
门诊病历可以作为伤残鉴定依据吗
86人看过
-
司法部门重新鉴定审判依据
245人看过
-
房子没有门可以作为不赔偿的依据吗
196人看过
-
自认可以作为案件判决的依据吗
180人看过
-
消防部的报告可以作为财产损失依据吗
239人看过
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 1、配偶权的主体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双方,范围有限并且双方平等享有; 2、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之间的基于夫妻关系形成的身份利益; 3、配偶权作为一种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权,支配的是配偶的共同身份利... 更多>
-
腹部肿瘤可能作为取保候审或者判的依据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19腹部肿-瘤情节严重需要就医的,可以取保候审,是否批准由办案机-关决定,但不是判处缓刑的依据。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
-
门诊病历可以作为伤残鉴定依据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05-23门诊病历不能作为认定工伤的证据,门诊病历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医疗诊断证明”,它只能证明当天到医院就诊的事实,而不能成为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工伤的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
-
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是否可以作为依据福建在线咨询 2022-01-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
宪法可以作为作为根本法的依据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2-141、不可以,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依据:《宪法》序言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