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中事实认识错误如何归责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14 00:50:28 408 人看过

1、对象认识错误。

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质上是一致的情况。

(1)这种情形被称为“对象错误”或“具体事实错误”。又称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或者“同类对象错误”。

(2)判断对象之间的法律性质是否相同的依据:是否属于同一法律条文(罪状或犯罪构成)的犯罪对象。属于同一条文的对象,因此,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错误。

(3)评价(或归责)要点“法定符合说”。

2、客体错误。

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仅在事实上不一致而且在法律性质上也不一致。

(1)这种情形被称为客体错误或抽象事实错误。原因是:既然对象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就不是简单的对象错误,而是涉及社会关系(客体或法益)的错误。

(2)评价或归责:①对预定实施的故意罪,成立故意犯罪未遂。因为(认识错误)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未杀死任何人)。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②对因错误而实际实施的行为或加害的对象,排除故意,即不成立故意罪。因为承担故意罪责应当以行为人“明知”的范围为限。

一、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有哪几类

(一)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的错误认识。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三种情况:

1、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

2、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构成犯罪;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构成犯罪的罪和应处刑罚轻重存在错误的理解。这些情况对其行为构成犯罪与否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并不发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决定其行为性质及刑事责任的有关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事实认识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客体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客观上是否存在被侵犯的客体发生错误认识。它包括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误认为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不存在,或误认为不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存在,或意图侵犯某种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犯罪客体。客体认识错误通常是由于对象认识错误所引起,但该对象的不同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不同。因此,客体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甚至可能影响犯罪的成立。

2、对象认识错误。为了与前述客体认识错误区分开来,这里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对同一客体的不同对象之间的误解,因此,这种对象认识错误又称目的物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不发生影响。

3、行为认识错误。行为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质与否存在错误理解,如假想防卫。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也可能影响犯罪成立。

(2)行为工具(方法)产生不正确认识,从而影响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工具(方法)认识错误可以影响犯罪成立既遂或未遂,也可以影响犯罪成立。

4、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实际联系存在错误认识。一般包括:

(1)未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误认为已发生,对此一般构成犯罪未遂。

(2)已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行为人却误认为未发生或误认为不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对此,不影响成立犯罪既遂。

(3)对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实际发展过程认识错误,对此一般以犯罪既遂论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30日 02:1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认识错误是否影响犯罪中止
    行为人对客观障碍存在认识错误时,处理标准是:根据主观认识来判断。包括两种情形:(1)主观上误以为不能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只能未遂,实际上客观上仍可以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未遂。例如,甲入室盗窃,忽然听到门外脚步声,以为主人要回家了,赶紧从阳台逃离。实际上是邻居回家的脚步声。甲主观上以为只能是未遂,所以定未遂。(2)主观上误以为可以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是中止,实际上客观已经不能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中止。例如,甲投毒杀乙,乙呕吐不止,甲又生怜悯之心,送乙到医院后康复。但事后鉴定,甲投放的毒药失效,没有致命性,最严重也只是导致乙呕吐。甲主观上以为可以继续而放弃,定中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3-04-15
    432人看过
  • 不发生事实认识错误会影响犯罪定罪吗
    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一、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情形故意伤害致死的成立,客观上要求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对死亡没有故意,但具有预见可能性。既然是伤害致死,当然应将死亡者限定为伤害的对象,即只有导致伤害的对象死亡时才能认定为伤害致死。但对于伤害的对象不能作僵硬的理解,尤其应注意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简言之,在伤害对象与死亡者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应根据行为人对死亡者的死亡是否具有预见可能性以及有关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认定是否伤害致死。(一)如果行为人甲对被害人乙
    2023-04-10
    76人看过
  • 犯罪故意认识的事实的筛选
    前文已论述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违法认识应成为犯罪故意的必备条件。据此,犯罪故意的认识的事实应该是法律评价性质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某些方面。不论是直接或间接故意,都必须预见(认识)犯罪构成的一切客观要件。这是法学界的共识,对于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则多有争议。对于犯罪主体应为犯罪故意认识的事实的观点,我们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行为人的主体要件如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及身份等主体要件有无认识,无不影响定罪。故其不易成为犯罪故意认识的范围。对于犯罪客体应为犯罪故意的认识的事实的观点我们也持否定态度。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通说认为,它是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首先就在于它侵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侵害的社会关系越重要,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但是,若将犯罪客
    2023-04-22
    392人看过
  • 如何理解事实认定错误
    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
    2023-06-02
    210人看过
  • 仅事实认定错误如何上诉
    提交上诉状之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刑事上诉的方式有哪些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上诉可以采用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的。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用口头提出上诉的,人民法院应制成笔录,以固定或转呈其上诉意愿。在审判实践中,对于被告人在一审判决、裁定宣告或送达后,口头表示冤屈,而未明确表示上诉的,审判人员应当向其
    2023-04-21
    406人看过
  • 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
    目前的刑法采取以对社会的危害性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但社会危害性是对行为本质的认识,其范围过大,标准也不明确,不易操作。而违法性认识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法律化和客观定型化的标准,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所以本文作者认为成立故意犯罪要求具有违法性认识。一、社会危害性作为定罪量刑依据的局限首先,社会危害性认识并不能确切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意愿,以此代替违法性认识有客观归罪之嫌。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活着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犯罪故意。这就是说,在确定一个人是否是故意犯罪的时候,我们并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而只需要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社会危害性具有认识就足够了。在此情形下,行为人一旦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了认识,那么行为就有可能构成犯罪,而犯罪的成立又完全取决于立法者对该行为的好恶或当时立法情势的需要,总之,已与行为
    2023-06-14
    13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的犯罪事实认识错误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7
      对象错误:甲想杀乙,误认为丙是乙,举枪杀死。(乙不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乙身边的丙打死了。(乙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竞合构成故意杀人罪。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直接认定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意识到错误放弃犯罪了,对象认识错误犯罪中止承担责任吗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1
      要构成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并且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虽然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但是仍然是需要承担中止的刑事责任的。
    • 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抽象认识错误, 抽象认定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问题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7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这种情况分为: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
    • 认识错误是否影响犯罪中止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1
      一、事实认识错误 1、客体的错误:即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的是另一种客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 2、对象的错误 a对象不存在以为存在如以兽为人,按未遂处理 b以人为兽:若有可能预见到,那就是过失犯罪;若根本无法预见,那就是意外事件 c目标错误:如误把甲当乙杀掉,不影响定罪,因为结果一样 3、实际性质理解错误:如假想防卫,应根据具体情况判定为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 4、工
    •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认识错误犯罪中止,会被如何处罚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29
      (1)客观上能继续犯罪,基于同情、后悔等感情而放弃,是中止。 (2)客观上能继续犯罪,基于惊愕、恐惧等感情而放弃,是中止。 例如,甲用刀杀乙,看到乙满脸是血的样子,很害怕便放弃,是中止。 (3)客观上能继续犯罪,基于厌恶、空虚而放弃,是中止。 例如,甲强奸妇女,发现妇女容貌相当丑陋,顿生厌恶而放弃,是中止。 (4)客观上能继续犯罪,发现对方是熟人而放弃,是中止。 例如,抢劫过程中发现对方是堂兄便放